方李莉:“一带一路”建设中艺术人类学应有所为
时间:2025/09/18 03:09: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作者:方李莉 点击:次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 在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中,艺术人类学这个专业是不可或缺,也应该是有所作为的。笔者认为,首先,“一带一路”是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并与世界产生紧密联系的一次文化和经济的实践活动。人类学传到中国以后,虽然在研究本土的不同民族文化方面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果,但由于以往中国的国际化程度较低,并没有机会到全球不同的地方进行田野考察,帮助国家了解世界不同国家的风土民情,并由此制定出相关准确的对外政策。从这个角度来讲,“一带一路”建设将会使中国的人类学专业焕发青春,找到为国家出力的机会。 其次,艺术人类学主要的侧重点是关注人类的艺术行为,从这一点上来说,其研究领域将能对“一带一路”文化与贸易的历史梳理作出非常大的贡献。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手工艺大国、工艺美术大国,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多为传统的工艺美术品,如陶瓷、丝绸、漆器、家具等。正是因为这些工艺美术品的贸易往来形成了这样的文化和经济的通道;不仅如此,在此贸易的通道上,宗教、音乐及各种表演艺术也随着人的流动而得到交流。我们通过出土的汉唐时期的雕塑及随葬的冥器,可以看到很多域外舞蹈和音乐的场景。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舞乐表演的壮观场景。那时,在这条通道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民相互交流学习,它不仅是贸易的大通道,也是文化艺术和情感交流的大通道。中国人将自己的文化艺术输送到沿途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同时,也在学习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艺术,如唢呐、琵琶等众多乐器,还有来自波斯和其他阿拉伯民族的缠枝莲、联珠纹、宝相花等图案纹饰,都是通过当年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文化和艺术的交流就是人类情感的交流,如果艺术人类学能从历史上将“一带一路”沿线的艺术交流活动进行深入的研究,其学术成果不仅能推动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发展,还可以重新勾连起“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的民族情感。所谓的“民心相通”,最有能力沟通人类情感的就是艺术,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沟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但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优美的音乐、华美的舞蹈、美丽的纹饰,不需要文字和语言我们都能相互欣赏,互相产生共鸣。所以,艺术交流是“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的内容。 2016年,笔者曾到坦桑尼亚和斯里兰卡做文化交流,借着交流的机会做了一个简短的考察,发现当地的人民能歌善舞,发展以艺术表演为基础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是非常有优势的。由此,艺术人类学学者在“一带一路”实施的过程中应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的国情民情,贡献自己的学术智慧,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