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 艺术理论研究的“中国”取向
时间:2025/09/17 11:09:2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心峰 点击:次
原文作者: 李心峰,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秦佩,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原文标题:《“文化自信”语境下艺术理论研究的“中国”取向》 原文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1期 《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1期发表秦 佩,李心峰文章《“文化自信”语境下艺术理论研究的“中国”取向》。文章指出,自文艺工作座谈会以来,“文化自信”已经成为中国精神文化生活中最能提振精神、凝心聚力的时代强音与精神坐标。在这样一个以“文化自信”为主要精神标识的独特历史文化语境之中,近年来中国艺术理论研究呈现出一个突出特征与趋势,即具有鲜明的“中国”取向。 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观察、阐释这一理论取向。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弘扬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形成热潮;第二部分,探寻传统艺术理论资源,建设中国话语;第三部分,艺术学理论建设努力追求中国特色。 第一,弘扬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形成热潮。有关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的探讨,成为这两年来美学、艺术学理论研究领域最大的热点,也是最为抢眼的亮点。众多专家学者自觉加入到讨论中来,从中华美学精神的深刻内涵、基本特质、理论价值等不同角度进行阐释,追溯其悠久的历史脉络,挖掘其丰富的理论价值。同时,学界也认为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艺术活动集中体现了中华美学精神,彰显了其内涵和魅力。因此,深入研究中华美学精神,就必然与中国艺术创作、艺术品评、艺术精神相结合,使这样的研究更为鲜活生动。诸如文艺创作如何具体地、历史地、创造性地体现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中华美学与艺术精神与中国精神的深层联系与具体区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价值和现代转化等等问题,还有待学界进一步讨论和阐发。这些问题也必将成为今后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两个领域中共同的探索方向。 第二,探寻传统艺术理论资源,建设中国话语。近年来中国艺术理论研究领域日渐清晰的“中国”取向,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重视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资源的挖掘与阐释,以期在此基础上重建当代艺术理论的中国话语。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资源,包括古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经常使用的一些基本的概念术语、范畴、命题和理论观点学说等。这方面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如意象、意境、虚实、形神、韵味、兴象等阐释上。如何重新审视和整理传统艺术理论资源,打通古今、结合当下,在新的历史逻辑起点上解决当代艺术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将是未来一个时期艺术理论界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 第三,艺术学理论建设努力追求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研究领域的“中国” 取向,还有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在艺术学理论的学科构建进程中,努力追求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学科的诞生,其本身便体现着特定时代鲜明的中国特色。自此以来,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建设一直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尤其是在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艺术学理论学科非常重视中国特色的建设之路,努力在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不断勾画自身学科建设的宏伟蓝图。 综上所述,在这样的“中国”取向中,艺术理论和艺术学学科建设应立足于中国文化艺术传统和中国当代文化艺术实践,作出对世界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张伟劼:西班牙艺术起源于何时?
- 下一篇:[摘编] 当前中国艺术生态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