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和平 李琪天:靖州歌鼟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5/09/18 02:09:1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作者:杨和平 李琪天 点击:次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地处湖南省西南边陲,湘黔桂三省交界地带。这里历史渊源久远、文化积淀深厚,出土器物考古证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原始先民在境内生产劳作、繁衍生息;这里溪河密布、群山滴绿、奇峰耸翠、沟壑纵横,自然风光绮丽夺目;这里人文环境优雅,居住着苗、侗、土家、回等少数民族,他们勤劳朴实、勇于进取,创造出了形式多样、独具风格的文化样式。苗族歌鼟便是其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靖州苗族歌鼟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形式,发源于靖州三锹一带,流行于以三锹为中心的周边区域。这一带是我国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苗聚居区,这里群山层峦叠嶂、河流网状密布,自然风景清新优美。生活在此的苗族群众能歌善舞,个个都是编歌唱调的能手,不论是田间劳作还是庭院歇息,优美的曲调顺口拈来。他们受到自然鸟鸣、蝉叫、溪流、林涛等自然音响的启发,创造出了悦耳和谐的歌唱形式——歌鼟,并广泛运用于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成为苗族地区最喜闻乐见的生活方式。 歌鼟作为靖州三锹苗寨人民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多声部苗族民歌总称,蕴含着靖州苗寨民族的独特认知。根据字典的释义,“鼟”是击鼓的象声词,如鼓声“鼟鼟”。但靖州苗寨对“鼟”却有独特的理解。在靖州苗族方言中,“鼟”读作“tēng”,一方面表示“阶梯”、“台阶”、“楼梯”等的级数,如第几级就是第几“鼟”;另一方面还有竞争、竞赛、你追我赶等意思,如歌唱比赛也称鼟歌。 靖州苗族歌鼟有山歌、款歌、茶歌、饭歌、酒歌、嫁歌、担水歌以及三音歌等题材形式,涉猎神话传说、祭祀礼仪、历史故事、英雄人物、生产劳动、婚姻恋爱、说理劝事、风物唱咏、男女爱情等题材内容;靖州苗族歌鼟的歌词结构规整,以七言四句为主,采用比兴、夸张和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靖州苗族歌鼟旋律丰富、曲调不固定,因地域不同而各异,演唱形式为一人讲歌、一人低声部领歌,众人高、中声部和歌;演唱语言就是当地的土语“酸话”。所谓“酸话”,就是一种介于苗、侗、汉族三种语言之间的苗族土语,主要以凤冲“酸话”为雏形。它是苗语的汉化,语音近似于当地汉语,但又略带苗语腔调,是几种土语语言混合形成的“苗酸话”腔调。这种语言既似汉话却又自成体系,它无法与周边的汉族、苗族、侗族进行沟通,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它的形成和苗族锹里地区长期交通闭塞导致与外界交流甚少有莫大的关系。当地人日常交流基本使用苗语,而极少使用“酸话”,“酸话”成为苗族歌鼟的特有语言。在“歌鼟”中,酒歌调、茶歌调、山歌调等绝大多数歌调均使用“酸话”,只有饭歌调是例外,使用纯苗语进行演唱。 可以说,靖州苗族歌鼟渗透在苗族人民的历史文化、信仰观念和生产生活之中,不仅是苗族人民生息纪事、情感交流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是他们日常不可缺少的重要生活方式,反映着苗族的民俗风情、社会意识、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因此,靖州苗族歌鼟不是一种纯粹的、独立的艺术形式,而是具有广泛社会学意义的文化系统。在文化范围内,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而在文化范围外,它又有它自身的特殊价值。第一,它与广大民众的生产实践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紧密联系,并彰显着整体的音乐认知观和人生世界观。第二,歌手的技能和知识通过“口传心授”习得。这种自然传承方式,就是通过口耳相传得其形,又以内心领悟传其神,这是一种极富创造性、开放性的传承方式。第三,靖州苗族歌鼟中还贯穿着一种“终身学习观”和“创造观”,即民间歌手们一边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一边在传承中创造性地改编、再创造,不断赋予其新的形式和内涵。第四,靖州苗族歌鼟的音乐音调、歌词都与地方语言密切关联,不仅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而且还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20世纪以来,苗民原有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审美追求、价值取向、文化观念等都发生了转变,歌鼟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发生改变,也给歌鼟的传承与保护带来挑战,甚至面临着濒临消亡的局面,靖州苗族歌鼟传承之路任重道远。 作为靖州苗族先民存留下来的宝贵遗产,靖州苗族歌鼟的传承与保护,显然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实现的。笔者认为,其有效传承不仅需要艺人身体力行的表演实践,更要得到艺人家庭、当地民众以及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配合和积极参与。真正形成完善的保护机制,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的合力。将靖州苗族歌鼟传习纳入常规的教育体系,从小学、中学、职业学校等挑选出音乐方面有爱好、有特长、喜爱靖州苗族歌鼟的“好苗子”重点引导,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培养,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挖掘;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对靖州苗族历史文化背景、民风、民俗、民情、民曲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在专业训练中,有目标、有计划地实施。 充分运用电子网络载体,创新传承模式,推广歌鼟文化品牌,是促进其良性发展的有利举措。如积极借助电视台、电台、网络、微博等各类媒体平台对靖州苗族歌鼟的理论、演唱等进行专题报道,并开设靖州苗族歌鼟专门网站,举办民歌研究、演唱研究会,加强与其他地方民歌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制作DVD光碟、编辑出版外宣画册和文集、发行新年贺卡等方式来扩大苗族歌鼟的辐射力、影响力,提高知名度。靖州苗族歌鼟的发展,还要积极与外界进行各种交流,以便于吸收“它山之石”为自身发展所用。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李睿:提升新媒体电影评论的质量
- 下一篇:许多多:东巴、达巴创世神话中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