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摘编] 中国比较美术学的发展历程


    《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3期发表李倍雷文章《比较美术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美术学在中国的初始阶段;第二部分,比较美术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第三部分,中国比较美术学的特点;第四部分,结语。
    文章指出,1581年(明代)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MatteoRicc)来到中国,将西方美术传入中国以降,中西美术的交流、碰撞就没有停止过,且愈来愈频繁。与此同时,也开启了中国的中西比较美术学的发轫时期。
    一、比较美术学在中国的初始阶段。明末清初以降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比较美术学在中国的初始阶段,这是中国比较美术学发生转折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研究奠定了中国比较美术学的学术基础,尤其是向达和宗白华等人的研究,确立了中国比较美术学的“变迁研究”和“形态研究”的基本方向,使中国比较美术学的实践研究开始走向成熟。由于历史的原因,此一时期的比较美术学,重点涉及范围在明清时期的中国美术与西方的写实主义的美术方面,讨论和研究跨文化视域的现代派美术的较少。
    二、比较美术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伊始,为比较美术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国的比较美术学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从80年开始,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美术思潮和美术作品成为当时中国艺术家追逐和模拟的样本。最具标志性的是中国“8·5新潮”。这是一个受到西方美术形态、美术思潮、美术流派强大影响而产生的美术运动,它与中国其他现代文化诸如文学、哲学等,共同形成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现代性”的开端。与此同时,中国学术界开始了诸多“比较”研究:比较文学、比较美学、比较历史学、比较宗教学、比较法学、比较经济学等,在这种“比较”的学术潮流和文化语境中,中国的比较美术学实践研究也随之迅速地再次展开。总体来看,80年代以来中国的比较美术学有三种研究倾向:一是对中国明清时期美术与西方美术交流关系和影响程度与广度的再认识;二是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对中国当代美术的影响和相互阐释;三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构建比较美术学的体系。
    三、中国比较美术学的特点。明清时期,比较异质文化背景下美术形态的高低、优劣等。看高自己、视别人低的比较方法,是中国的比较美术学初期的研究特征。20世纪30年代以后,影响研究依然是中国的中西比较美术学研究的一大特征,影响研究的方法被有效地运用在比较美术研究的课题中。“形态研究”是中国比较美术学研究方法运用的一大特征。除此之外,中国比较美术学的研究方法还有互释研究以及作为补充的对话研究。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比较美术学的跨学科研究也是一个突出的特征。
    四、结语。从明清开始,至20世纪30年代以降,中国比较美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向达为代表的中国文化艺术学者开启了中西比较美术的自觉研究工作,之后的宗白华的形态研究成果异常突出。至20世纪60年代以来,马白水、伍蠡甫、刘汝醴、杜学知、邓福星、范景中、王宏建、陈履生、潘耀昌、陈池喻、袁宝林等,都做过中西比较美术学的研究工作,为比较美术学的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体现了中国比较美术学的发展历程。
    原文作者:李倍雷(本名李蓓蕾),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生导师,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
    原文标题:《比较美术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原文出处:《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3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