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 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时间:2025/09/18 01:0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欧阳宏生 徐书婕 点击:次
《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3期发表欧阳宏生、徐书婕文章《纪录中国风格多样化 打造品牌提升传播力——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文章指出,2016年纪录片市场总量稳定上涨,相对2015年同期增幅约为15.1%。在保持增速的同时,纪录片整体质量也有大幅度提高。在创作形态和创作意识上,“中国梦”题材纪录片仍旧占据主流地位;在创作与传播上,纪录片在各大城市的排播中稳固在黄金时段,收视率稳步提高,逐渐稳追电视剧和综艺节目,纪录片的电影市场表现突出,娱乐化纪实类电影减少,精品化、高质量的纪实性纪录片逐渐成为主流。随着近年来“纪录片+互联网”模式的推进,融媒体的传播成为纪录片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和趋势。 一、创作类型:“中国梦”为主体,纪录题材多样化 2016年在以“中国梦”为题材的不同纪录片作品类型中,政论片、革命历史题材有突出的表现,其他非宏大叙事角度的题材,也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延续和传承。以“中国梦”为主题的《长征》《一带一路?连接历史的辉煌》等纪录片多采用意象和现实糅合的方式,突破传统主旋律的思维定式和表现手法,叙事视点以小见大,显现出对于当下国家政策和现实生活的关照和追问。创作者们还采用更为敏锐的视角,在《中国梦365个故事》《手艺(第五季)》《建设者(第三季)》等纪录片中呈现个体在“中国梦”背景下的故事和荣光,细致阐释个体梦想、家庭梦想、国家梦想三者的关系;而个体化的表达也使中国故事极具张力,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为了更好地走进大众市场,《红军不怕远征难——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发现美丽中国》系列微纪录作品等“中国梦”题材纪录片在叙事手法上采用梦想叙事,关注普通人的普通梦想,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们身边的人,是梦想赋予了平凡人不平凡的力量,拥有强大的行动力和意志力;这些纪录片以普通人的故事拉近了其与受众的距离,从而使观众移情,产生了强有力的传播效果。 二、创作手法:精巧的构思,故事化的叙事 随着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兴盛,社交网络愈加呈现出解构性、多元性、碎片化和个性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纪录片也正在完成其极为重要的审美转型。近年来纪录片正逐渐摆脱传统的宣教式拍摄手法,不断探索表现层次更为丰富、更具思想性和观赏性的叙事策略。2016年的《生门》《家有一老》《做种》《摇摇晃晃的人间》等纪录片以更为平民化的视角切入现实问题,显现出对社会命题的深度思考和现实关照。众多人文社会题材纪录片都是以生活化的故事为依托,切入普通百姓的寻常生活,显现出人文社会题材纪录片应有的深度和广度的。为将中华自然及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传统及现实人物情感、地域及民族特征抒写在银幕和银屏上,2016年的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我们诞生在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国文房四宝》等,以还原真实作为纪录片创作的首要原则和典型的创作特征,为受众走入影片内核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视觉平台,而其细节化的艺术捕捉使这些作品更富渲染力、说服力和影响力。 三、产业聚焦:借势新媒体,开启融媒体发展之路 互联网时代,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和宽带业务为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中的发展提供了受众基础和潜在的收视需求;国内主流媒体、一线门户网站纷纷开辟纪录片频道,进入纪录片的网络市场,为纪录片在新媒体环境中的传播搭建了平台。由此,2016年中国纪录片借势新媒体,开启融媒体发展之路。首先,纪录片借势新媒体宣传力度加强,台网联动各级媒体发力。反映社会变革期和谐医患关系建构的《人世间》,将内容碎片化通过社交媒体主动分享出去,与医院共同举办线下活动呼应线上纪录片;微纪录片《甲乙丙丁》采访11位行业代表人物和89位普通人以弘扬正能量,借助凤凰新媒体的网络资源和传播平台,结合微博、电视等媒体进行强有力的造势宣传,注重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和现场感。其次,针对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吸引年轻受众。《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成为引爆点;微博大号、微信公众号等的宣传文章自主转发,也为影片造势不少。历史题材类纪录片《重生》上传至以年轻人为主的弹幕网站,单集播放量超过10万次。《重生》在技术运用上采用跨国合作的模式,在海内外多平台多语言播出,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第三,“纪录片+互联网”模式成为公众时代宣传的重要手段。记录了电视剧《芈月传》幕后花絮的乐视网的独家纪录片《芈月传奇》在《芈月传》开播过半时一上线播放量便超过百万,强力助推该剧上映。作为娱乐综艺节目《中国新歌声》幕后揭秘环节的纪录片《真声音》在过去几季的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最后,VR技术的发展为纪录片的延伸和拓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山村里的幼儿园》首次以虚拟现实的方式拍摄留守儿童、进城务工父母以及在农村工作的志愿者教师。这使得VR的影像传达打破时空界限,以全新的媒介形式进入人们的视野。 原文作者: 欧阳宏生,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徐书婕,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原文标题:《纪录中国风格多样化 打造品牌提升传播力——2016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 原文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3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李修建:民族舞蹈美学的研究与拓展
- 下一篇:[摘编] 说唱艺术志书类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