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摘编] 中国电影如何提升国际吸引力


    《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3期发表高凯文章《中国电影提升国际吸引力的三条进路》。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保持中国特色,进行东西文明互鉴;第二部分,取“最大公约数”表达,重视外国观众研究;第三部分,善用“他者”元素;第四部分,结语。
    文章指出,全球化背景下,以文化影响为核心的软实力竞争日益剧烈,而电影则是最具国际化性质的产业类别之一,成为软实力竞争的重要对象。中国电影国际化程度缓慢,又面临国外电影尤其是好莱坞电影的猛烈冲击,“走出去”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作为一个时代命题,与中国的崛起紧密相关,值得被更深入、广泛地研究。
    笔者在对十余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的专业电影学、媒体研究以及东亚文化研究学者,影评人以及国外电影发行公司负责人、首席运营官等就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问题进行访谈时,他们的回答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指向性,那就是其关键在于国际吸引力。居于此,就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关键问题的解决,本文认为应有如下三条进路:
    其一,应保持中国特色,进行东西文明互鉴。在谈及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进路问题之时,上述专家和教授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中国电影应该要对中国特色元素有所保留、选取和挖掘,进而生产非好莱坞化、非“美国化”的真正的中国电影。伴随中国电影产业化热度的升温与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在谈及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进路问题之时,上述专家和教授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中国电影应该对中国特色元素有所保留、选取和挖掘,进而生产非好莱坞化、非“美国化”的真正的中国电影。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不能仅仅是“奇观式”的空壳传播,而是致力于让世界观众领略中国民族的文化个性与艺术魅力,让世界观众了解一个“正面的”中国。
    时下,大多数中国大片“剥离了民族文化的根脉,其民族文化的原创性贫瘠,一味地追求视觉奇观的营造,创作主体遭遇‘他者’解构,竟一步步沉陷于被好莱坞大片蚕食与同化的困境。”中国电影以文明互鉴而走向世界的凯旋之旅,当首推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人作品的航行,这些作品融汇中国智慧,跨文化而在世界影坛引发文化轰动效应,因而赢得了我们民族的话语权。
    其二,应取“最大公约数”表达,重视外国观众研究。
    虽然当下的全球化浪潮让全球电影观众的接受和审美越来越多元、复杂、开放,对异域文化的符号解读相对之前也已不再那么困难;但是深层次层面观察,其文化差异和隔阂从未消弭。简单的文化背景、共享的文化圈、相同的编码符号、共通的情感体验和共通的价值观念等,却是助推电影在全球得以旅行的可能要义。
    中国电影在海外传播的过程中,其内容生产需要寻求文化“平衡点”,取“最大公约数”表达,即竭力寻求人类、人性的共同点与共通点,照顾到可被文化翻译的部分,由此尽量减少由观众认知、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问题。这就要从海外观众心理研究出发,研究海外观众的期待视野、欣赏口味和欣赏心理。面对全球化浪潮冲击,中国电影制作应在不牺牲民族文化及认同的前提下,加强海外电影观众研究,积极与世界语境相适应,增进文化交流与对话, 向世界传播民族文化。
    其三,应善用“他者”元素。
    中国电影想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在海外拓展过程中不可忽视对“异质文化”元素或目标市场元素的借用。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系列,好莱坞完美地打造了一个个以美国价值观念为内核、中国元素为装点的产品。其《埃及艳后》讲述了发生在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文明的故事。《艺妓回忆录》则将场景设置在一家日本的艺妓馆,讲述一个“日本小女孩”如何成为头牌艺妓的故事。善于借用其他国家、地区元素是好莱坞通行全球的秘密之一。
    融入目标市场元素,实现跨文化传播,合作拍片也不失为一种“借船出海”的捷径。合拍片有利于让合拍国家之间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促进广泛交流,不少专家及外国电影制作人、发行人亦认为合拍片进入目标国家时,会更容易获得目标国家的接受,进而有可能获得市场与文化双重利益的丰收。如果参与合拍方可以充分发挥彼此特长、优势,使得电影拍摄前期、中间及后期都能够有机一体,便更有可能收获理想效果。在中外电影合拍过程中,中方应该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原则,创作高质量、高标准的精品电影呈现给国内外观众。
    文章最后强调,中国电影海外传播所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除了本文所探讨的因文化折扣与跨文化语境所造成的电影内容接受的困难方面,还有诸如:中国电影在海外的“可见度” 很低(渠道问题);中国电影每年定额引进好莱坞大片,可是美国究竟引进多少中国电影,并能在美国在主流院线有上映机会(政策,甚至外交问题) 等。另外,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有相当多的内容有“不可译性” 问题,加上英语如今作为一门世界语言,在全球被使用,中文虽然使用人口数量大,可主要限于国人和华裔,远远未构成世界范围,这也是中国电影被国际观众理解的障碍。
    原文作者: 高凯,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博士,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访问研究员。
    原文标题:《中国电影提升国际吸引力的三条进路》
    原文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3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