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 美术考古学的建构基础
时间:2025/09/18 01:09:3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李杰 点击:次
《民族艺术研究》2017年第3期发表李杰文章《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建构基础》。本文是一篇关于学科建构基础的文章,提出了建构的立论基础、构成原则、构成向度,希望可以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细化美术学学科建设的建构,丰富和完善美术学学科的建构。 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中国美术考古学的立论基础;第二部分,理论构成原则;第三部分,“风格”的构成向度;第四部分,结语。 文章指出,“中国美术考古学”至今尚处在学科定位阶段,它的主要目标是解决现有考古学和美术学方法所不能解决的模糊争议,比如关于美术遗存的艺术价值标准和定位等问题。 考古学由18世纪之初发展至今,人们对其目的性的认识也是随着对其阶段性意义的不断追踪而对其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不断更新的。虽然中国美术考古学的概念和目标比较明确,但是,达其目标的立论基础和方法手段却颇多争议,甚至将其归为考古学或艺术学的子学科亦无明确结论,有鉴于此,建立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理论方法构架,则是中国美术考古学成立的必要条件。 20世纪80年代艺术学逐渐脱离于文学、哲学学科,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由此而触发了关于美术考古学学科定位的讨论。其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以孙长初为代表的学者倾向于将其定位于艺术学科,而以杨泓为代表的专家倾向于将其定位于考古学方向。虽然两派各持己见,但都认为中国美术考古学具备成为独立学科的条件,然而,中国美术考古学能否独立,不仅要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更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和方法论体系,就此认识,国内外相关学者已经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了一些方法,主要有以情念形式为主线的图像学研究方法、以“中程理论”(theories of middle range)为主体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层位学”“类型学”作为基础的考古学研究方法和以“中间层次”(形式要素与母题之间的关联)为主的风格学方法,这些相关研究成果为中国美术考古学的确立,界定了界限范围和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考古学的深入研究开展奠定了理论确立基础。 从现阶段美术考古学所主要面对的问题来看,首先应该打破传统考古学与美术学的专业界限,以“开放”的态度面对考古资料,在遵循两者考量的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寻求一种相对包容且互补的“解释构架”。并使这种相互补充的构架形成一种常规程序,为美术考古研究的独立开展建立一个基础系统,在此语境下,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即可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原创性和能动性。特别是中国美术考古学风格谱系的确立,需要一种以本体要素为切入点、切实可行并具实操性的方法来对各时期美术作品的时代风格进行定性,从而为中国美术考古学建立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具体的风格定义程式和思路,并为古代出土艺术品的断代以及艺术价值和风格等的认定提供一个具有实效、能够规范操作的研究方法体系,从而为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学科独立奠定基础,并使之能够不断运用于实践。 原文作者: 李杰,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 原文标题:《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建构基础》 原文出处: 《民族艺术研究》 2017年3期 (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编)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摘编]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电影解读
- 下一篇:刘平:有思考,作品才会有思想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