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福:常德丝弦亟待拯救
时间:2025/09/18 01:09: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作者:吴春福 点击:次
常德丝弦是湖南最具代表性的曲艺品种之一,它是一种以唱为主、说为辅、说唱穿插、交相辉映的地方曲艺,因广泛流行于常德各地,以常德方言为舞台语音,运用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弦乐器伴奏得名。常德丝弦有着悠远的历史渊源、广泛的题材内容、丰富的唱腔曲调、多样的表演形式和深邃的价值意蕴,并以高度的文化艺术价值为常德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据载,常德丝弦起源于明清时期,是在常德当地语言、民间音乐以及宗教音乐等相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综合艺术。随着常德丝弦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现实的生存境况令人担忧。为了寻觅这一文化遗产的踪迹,笔者先后采访了常德丝弦国家级传承人谌晓辉、朱晓玲。常德丝弦音乐创作员罗继南、剧本创作员姚琴、老一代常德丝弦艺术家杨建娥以及武陵区常德丝弦艺术团的青年演员李庭婷、杨羹华等,掌握了常德丝弦传承现状的许多一手资料。 关于常德丝弦的创新传承问题,朱晓玲说:常德丝弦的传统形式是盲艺人坐唱,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是歌舞形式,改革传统坐唱、弹唱形式,让它发展成为一人多角、多人一角,是常德丝弦自身发展的规律使然,也是20多年来常德丝弦作品得到认同的关键。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些演员不是专业从事曲艺的。与苏州评弹相比,我们不能如他们那样先学乐器再演唱,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形式上。原来的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审美诉求了。当谈到常德丝弦面临的瓶颈时,她说:缺乏创作人员,创作也跟不上发展、赶不上时代是常德丝弦面临的最大难题。经费投入不足也是重要的原因,演员演出没有补助,这制约着常德丝弦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受众需求的变化、演职人员高龄化,以及流行音乐、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致使常德丝弦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人才的保护与培养方面看,虽然常德丝弦艺术界涌现了许多著名艺人,如李玉成、戴望本、黄学千等,也出现有国家级传承人朱晓玲、谌晓辉,但像他们“一人一台戏”的表演者少之又少。目前真正懂得并能演唱、爱唱丝弦的人越来越少,地道的常德人也很难随口哼上几句。由于老一辈丝弦演员大多年事已高或相继谢世,致使常德丝弦的传承与发展出现传承人链条断裂。另外,经费不足造成常德丝弦艺术工作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各区县(市)文化馆组织的丝弦排演活动也难于开展。青年一代又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生活所迫,没有兴趣学习。即使有新一辈传人,也都还处在学习和发展时期,造成当代丝弦艺术人才 “青黄不接”的现象。从丝弦作品创新的层面看,目前常德丝弦的作品在数量上可以写十多页纸、质量上拿的证书和奖杯也能堆成山,但那种让人记忆犹新、脱口而出、与时俱进,又能反映新时期文化特征和大众审美诉求的作品不多。再就是常德丝弦在历史演进中,由于一些人为或自然因素,很多传统曲目都已失传,特别是板腔体音乐,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 如何让常德丝弦这一传统的文化艺术样式继续流传下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是当前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笔者认为,加强人才培养是保护与传承常德丝弦的关键。调查显示,常德丝弦的传承主体老龄化趋向越发严重,面临着后继传承人断层的困境。保护好健在的传承人,建立健全传承人培养机制,是目前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活态”传承人的保护,给予他们相应的优惠政策和经济资助,创设环境,积极鼓励他们参加各类演出,引导他们做好传授工作,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要积极地组织老艺人定期进行交流,以提高自身素养。还要支持他们到地方社区、学校举办讲座,将传统民间音乐文化与社区、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在社区、学校中培养起合格的传承人。在丝弦院团培养好专业的常德丝弦艺术演唱、表演人才,常德丝弦的传承、发展才有希望。 要想发展好常德丝弦,作品的创新也很重要。常德丝弦要想在艺术领域里继续生存与发展下去,就必须具备坚实的群众基础,而这个“群众基础”就意味着常德丝弦要立足于常德,来源于生活。而创新主要表现在一是要收集整理好的、新的创作素材,在剧本上要严谨深刻;二是导演要深入到作品中去,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三是演员要把握好角色;四是舞台布景、灯光效果要符合作品的内容,做到舞台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精湛、精细和精彩,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谈得上整体艺术质量的精致化;五是作品的创作与时代的步伐要齐头并进,要能体现时代精神。同时,常德丝弦要加强与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交流,在不偏离丝弦独特声腔元素的同时,积极借鉴和吸纳其他艺术门类的长处来发展自身,才能让常德丝弦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做到作品美、人美、表演美。 常德丝弦的保护与传承更要在表演上下功夫。以前的常德丝弦主要是以坐唱为主,到后来发展成舞蹈化的语汇表演,这是一种创新。但时代在变,社会在进步,作品也需要不断创新,可以结合多种中西乐器,或一些流行音乐因素,使之在创作上和表演上都能得到社会的普遍接受。 常德丝弦的保护与传承还可以吸纳其他艺术门类进行表演,音乐应当结合各种艺术门类,不论是哲学还是文学,只要能够对音乐起到帮助的都可以吸纳进来。为此,常德丝弦可以在不偏离丝弦独特声腔元素的同时,多多吸纳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如表演时可用器乐、快板、口技等,尽可能让常德丝弦走进千家万户,真正做到人美、曲美、唱腔美、表演美。 常德丝弦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还要积极争取政府的帮扶,这是常德丝弦持续发展的有力外因。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创设环境与条件,努力把常德丝弦的普及、推广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起来。常德丝弦的推广不仅要在学校、社区中,也要在企事业单位,只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才能增强人们对常德丝弦的亲切感、归宿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力,为常德丝弦培养起最广泛的观众基础,提升其社会影响力。 总而言之,常德丝弦是一种乡土气息浓郁的优秀曲艺品种之一,它的持续发展、广泛传播依然任重道远。对于常德丝弦的保护工作要从现状出发,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原则,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积极扶持,更离不开广大民众的主动参与。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摘编] 中国两性对歌研究述评
- 下一篇:张扬:朗西埃对艺术现代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