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凤威在沦陷时期的电影理论研究及其价值
时间:2024/11/28 06:11:27 来源:《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 作者:宫浩宇 点击:次
内容提要:沈凤威在20世纪40年代的电影理论鲜为人知。其公开发表的多篇颇有独到见解的电影理论文章,在当时亦产生不小影响,被时人誉为“独步影坛,文名笃甚”。这些理论成果理应成为中国电影理论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思想成果。笔者通过对沈凤威发表于沦陷时期上海的一些电影理论文章的钩沉、梳理和解读,借以探讨沦陷时期上海的电影理论状况,并对其所应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历史价值,给出个人的初步见解与判断。 关 键 词:沈凤威/电影理论/解读/判断/价值 作者简介:宫浩宇(1977— ),辽宁大连人,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电影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南京 210013 在中国电影史中,沈凤威并不是一个为人所熟知的人物。从笔者目前所掌握的较为有限的资料来看,沈凤威早年求学于上海,主修小说创作,也学过美术,毕业后一度从事文学工作。抗战爆发后,沈凤威方始认真研习电影,并逐渐对之发生兴趣,而其真正与电影结缘则还是在“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上海彻底成为沦陷区之后的事情。大约在1942年前后,沈凤威加入“中联”,在编剧组任职,后转投“华影”宣传部,在这期间,沈凤威试着写过多个剧本,但直到1945年,才有一个被拍成了影片,这就是由方沛霖执导的歌舞片《凤凰于飞》。[1]164抗战结束后,沈凤威留在上海继续从事与电影有关的工作,主要为电影刊物撰稿。[2]1949年以后,沈凤威何去何从,由于笔者目力所限,目前尚不得而知。②综上可知,作为一位电影创作者,沈凤威之业绩,可以说稍显乏善可陈,那么,如此人物,笔者为何还要将其拿出来专门讨论呢?这是因为实际上在当时沈凤威不仅仅是一个电影创作者,还是一个电影理论家,与其勉强奉上的一个反应平平的剧本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沈凤威在上海沦陷时期曾公开发表了多篇颇有独到见解的电影理论文章,在当时亦产生不小影响,并因此被时人誉为“独步影坛,文名笃甚”,[3]而这些对中国电影理论发展本具有承上启下之功的思想成果,如今却被封存于故纸堆中,几乎无人理会。如果说,遗忘掉了作为一个不入流的电影编剧的沈凤威,或许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作为一个卓越的电影理论家的沈凤威,实在不应该也遭此命运!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沈凤威发表于沦陷时期上海的一些电影理论文章做出钩沉、梳理和解读,借以探讨沦陷时期上海的电影理论状况,并对其所应具有的历史价值,提出一些个人的初步见解。 应该说,在“中联”和“华影”期间,沈凤威撰写的理论文章不在少数,其中很多都发表在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两份电影刊物即《新影坛》和《上海影坛》之上。这些文章主要有:《谈“蒙太奇”》(《新影坛》1943年1卷4期)、《再谈“蒙太奇”》(《新影坛》1943年1卷6期)、《韵律的控制——“蒙太奇”杂论之一》(《新影坛》1943年2卷3期)、《有关电影演技的基础概念》(《新影坛》1944年2卷4期)、《电影——二十世纪的交响诗》(《新影坛》1944年2卷6期)、《演技的三座要塞——基础:平衡观念和肌肉活动》(《新影坛》1944年3卷1期)、《演技的三座要塞——本题:逼真·情感·优美》(《新影坛》1944年3卷3期)、《电影这个艺术》(《新影坛》3卷6期)、《演技二论》(《上海影坛》1945年2卷4期)、《演技什谈之一话剧腔》,(《上海影坛》1945年2卷6期)、《理论·实际·与学习——一个电影学徒的自白》(《上海影坛》2卷2期)、《屠光启小论》(《新影坛》1943年2卷1期)等。此外,沈凤威还以“沈凤”为笔名发表过一些文章,不过这些文章大多为《新影坛》解答观众提问而作,属于知识普及型文章,理论性相对较弱,姑且不提。细查这些文章,可以发现,沈凤威的目光主要聚焦于如下三个电影理论命题:第一,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第二,电影演技的运用;第三,导演的个人风格。本文,笔者将重点围绕前两个命题,对沈凤威的电影理论做出探讨。③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少数民族农民的银幕想象——以21世纪以来少数民族电影为例
- 下一篇:美国电影出口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