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影视学 >

中国“第五代”电影的社会意义及价值(2)


    敢于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第五代”电影作品的意义和文化思想更多的是其探索和实证的意义,他们所进行的是“电影艺术语言的创新”。当时,他们并没有遇到体制的压制,得到更多的是思想上、观念上和舆论上的压力。这就使“第五代”电影的艺术探索具有了双重的意义:一方面,这种形式、风格的探索与此前的意识形态控制叙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另一方面,这种造型形式和风格的探索,成就对电影叙事的瓦解和对整体影像权威的建立。在表现形式、影像形态上,“第五代”电影人以他们的影片中那鲜明的影像效果撑起了“探索”的旗帜,充当着新生代和探索者的角色。
    而今,风格的鲜明和变化,使他们仍然活跃在中国电影的沃土上。在早期的创作过程中,各位“第五代”导演突出各自的叙事风格和表现风格,按照各自的思想和认识创造自己的银幕世界,带有个体性和群体性的特征和探索意义。“第五代”电影人在电影创作的实际过程中,也是在要求和鞭策自己与时俱进,我们可以从他们对电影创作的辛勤耕耘态度和收获的成果中,看到他们在30年电影艺术探索、发展、变化中的踪迹。特别是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在后期的创作发展过程中,他们也在改变着自己,进行着探索,因而呈现出电影作品风格的变化和对市场的靠近。近年来他们的一些规模可观的商业片制作,说明着他们对市场的思考和对观众的尊敬。这样两个不同阶段的变化,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都对中国电影继续产生着深刻和深远的影响,对新生代导演可产生很好的借鉴和引领作用。这在根本上丰富了现代电影创作的内容和风格,努力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适应中国观众的视觉和心理需要,得到社会不同层次观众的认同,拍摄出了富有特色的影片,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为中国电影增添了光彩。
    今天,我国的电影已经进入到从传统电影向现代电影的转变过程中,电影的市场化雏形越来越明显,影片的类型和风格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多样化。早期“第五代”电影在银幕上使我们感受到的那种观念冲击、视觉冲击和心理冲动已经不存在了,那时候的一切,已经成为我们的回忆。我们的电影产业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并且,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电影向现代电影产业的转换,我们当下在银幕上感受到的是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更加强烈的冲击。
    俗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在中国,任何群体的事情,不可能空前绝后,也不可能作为一个特殊现象单一存在,可以说被称为中国“第五代”的那批电影人,已经在中国电影历史上留下了他们耕耘的烙印,至于存在不存在所谓的“第五代”电影从过去的主流位置走到了如今的边缘位置,笔者的回答是,电影艺术的创作不存在前卫和时尚、中心和边缘的问题,所有的边缘都可以是中心。实际上,“第五代”电影人和电影,也没有那样所谓的相对统一的特征,“第五代”电影人的成就仅只是在十年“文革”后中国文化最为开放和多元背景下的一次电影专业教育的张扬,同时,他们也创造了中国电影制作的全新格局,并振兴了市场。
    我个人认为,中国“第五代”电影现实的社会意义和理论价值,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鲜明的电影创作反叛精神。由于“第五代”特殊的经历,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看待事物的视点就与其他群体的导演完全不一样。他们有“文革”“知青”“反叛”“苦难”情结和电影表现的不同角度、方法,他们在用自己的方法反映自己的思考和那段生活的经历;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的过程中,他们大量地学习了国外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电影作品;更“与众不同”的是他们的追求,他们在电影中勇于表现自己的一些独特的看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在千篇一律的电影拍摄和表现形式流行的状态中,是难能可贵的,比之传统的电影美学方法和观念,这是比较独特的。
    二、在电影中强调对文化意义的思考。“第五代”电影人在其创作的电影中,有一种表现追求永恒的历史责任感。在那个时候,中国电影是文化和艺术至上的,没有商业的压力,没有票房的压力。敢于旗帜鲜明地张扬艺术观、价值观,追求电影艺术的意义和文化的意义,非常认真地在影片中表达自己对艺术、对社会的认识。他们进入了一种真诚和积极的电影创作状态中,其创作态度没有功利的成分。他们自己欣赏什么就在电影中表现什么,没有投机和迎合别人的欲望,即使是在今天电影仍然有非常多的来自市场、商业、回报、票房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创作思路,拍摄出艺术品位、市场效益相互兼容的作品。
    三、体现了中国电影的专业教育水平。“文革”10年的损失,改革开放4年的洗礼,北京电影学院作为当时中国的唯一电影专业院校,在“第五代”78班的身上,在教学体系、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专业设备、教学方式等方面,倾注了极大的心血,从而使他们标志性地体现出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突出成果。学院派的系统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务实的制作教学体系,使我们国家的电影教育可以和世界电影院校相媲美,加之“第五代”的特殊命运、文革阅历、知青情结、压抑人生、执著学习、刻苦状态、使命责任,铸造了他们学习的特殊成果,从而反映出北京电影学院系统的电影专业化教育水平。
    四、敢于塑造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以往我们看到的中国电影人物的银幕状态,都是没有个性和千篇一律的高、大、全的形象,人物类型和人物性格刻画是呆板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思想解放和电影观念的更新,在影片的叙事和人物形象塑造中,“第五代”电影开始注意人物刻画的丰富性和性格化,人物塑造重视造型化和多元化;他们开始注意小人物,敢于塑造自己理解的人物形象,能够多侧面、多元化地表现这些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甚至,很多英雄和普通人被他们拍得有非常大的形象差异,与我们过去对传统人物的拍摄手法不一样,以见所未见的视觉样式来呈现这些人物形象。
    五、创造独特的电影叙事语言风格。“第五代”电影释放出惊人的创造能力,其所拍摄的电影呈现的是与以往电影不同的叙事风格和影像风格。在电影表现形态上与以往电影有比较大的反差,在电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电影的结构组合上有自己的特点和追求,特别注重以电影的造型、环境、场景参与叙事,环境的象征意识非常明显,电影叙事与其他元素一样,成为电影的一种手段,重视影片环境、气氛的营造,并使之与对人物的刻画、电影的造型统一起来,这种处理方法是以往电影中比较少见的。在电影视听语言的运用上,其重视对影片整体氛围的营造。
    六、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宣传中国电影。“第五代”电影以中国大陆电影的身份参加世界各大主要的电影节,他们的影片拍摄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比较多地参加国际、国内电影节,以迅疾和突进的方式在世界电影节上创造了诸多获奖佳绩和轰动奇迹,使世界各个国家都更为深刻和全面地了解和知晓了中国电影,这对中国电影是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中的品质弘扬和文化宣传。[2]“第五代”电影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先走了文化发展的重要一步,做出了突出和重要的贡献,从而使中国电影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开始了跨越新时代的征程,开始走进世界影坛这个大舞台,使世人开始高度关注中国。
    七、在反传统的过程中融汇世界电影。“第五代”电影人,在其总体的创作意识、观念、手段、风格、样式上是反传统和创新的。其对十年“文革”的影片,具有一种心理上的不满足和拒绝的态度,非常执著地一致在电影的叙事上、人物上、风格上、观念上、影像上,完全搞自己的东西,在电影创作的思想、意识、观念、手段、风格、样式、形式、内容、技巧、方法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探索,在作品中呈现一种完全与众不同的东西,这些影片与传统电影相比较,在整体上、形式上和效果上是有比较大的差异和突破的,给人们予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2]这几点是自己个人对“第五代”电影的思考和认识,可能仍然没有定论,可能仍然会面临商榷,或者是要面对争议和指责,这些思考和认识需要在未来的历史发展中得到证实。
    回过头从1984年的“第五代”电影《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启程的这30年的历程来看,“第五代”电影的发展,实际上经历了三个发展的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打江山、创业的阶段。“第五代”电影人用自己的创作,确立了其在中国电影中的地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要有电影拍,得到社会的承认。第二个阶段是不断创新的创作阶段。[3]“第五代”电影人继续保持自己的创作风格和创作特色,并且,在艺术片、类型片、商业片和个人追求方面,有新的探索。第三个阶段是创作转型的阶段。特别是在需要如何面对投资、市场、环境的状况下,在如何面临电影机制的转变、如何应对市场的各种问题时,进行必要的转型。
    说“第五代”电影的出现是一场具有“中国新电影”意义的电影运动,这其实是现象学、历史学、理论学意义上的论述,但是,将其作为一种电影流派还缺乏更多的依据。因为,其只有崛起的时间,还没有结束的时间,“第五代”电影有一些鲜明的艺术特征和影像追求,但是,它并没有掀起一场中国电影真正意义上的“新浪潮”,关键是它并没有引领中国电影的前行方向。“第五代”电影出现以后,学术界出现了用一种人为的、前所未有的“代际划分”的研究方法来研究电影历史,有圈定和限定的意义,但是,这并没有学术上的意义,就是在世界电影史的研究过程中,过去也没有这种分类和研究的方法。
    文学和电影中的理论、美学、批评,涉及的“现代性”就是一个庞杂的课题,尤其是对“第五代”电影的历史、形式、创新等问题,从电影本文、本体出发,从电影的思想现代性、语言现代性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论述,关注其电影中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的现代性追求与反思,在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关注其电影的现代性特征讨论,需要更新的视点和角度,特别是需要从具体作品中,结合“文革反思”“知青经验”“个体意识”“生命意识”“城市意识”“思想内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甚至是对“第五代”电影的重读和诠释。
    在创作上,“第五代”电影在影像形态上令中国电影从经典电影向现代电影转变,是一个“破坏者”,而我们的学界,在“第五代”电影的理论研究上,则完全没有从经典电影理论向现代电影理论转变的结论性叙述,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世界电影史的发展不存在这种情况,20世纪20年代先锋运动、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都是电影创作先于理论,电影理论是随后才发生、发展的。实际上,在程序上,“第五代”是进行了一定的系统学习和系统思考以后,才初步具有了一定的现代电影观念的,所以,产生了现代电影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具有这些观念的人,还不具备真正理论体系的意识,所以呈现出来的仅仅是电影的作品和现象,在现实的电影创作和发展过程中,都是实践先于理论,其电影理论并没有指导电影的创作,因为,理论和实践不可能同时产生和完成,电影理论是要靠学者进行研究、梳理、分析、归类、总结、论述才能够得出的。改革开放以后的30多年里,我们对“第五代”电影理论,没有确立应有的研究方法和体系,也没有在根本上形成指导其创作的能力,更没有引领广大观众的感悟力,就连批评和评论“第五代”电影的体系也没有建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