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评BBC的莎剧改编及启示
时间:2024/11/28 06:11:52 来源:现代传播 作者:吴辉 点击:次
自莎士比亚戏剧诞生四百多年来,在莎学界一直流传着歌德的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事实上,也是演不完的莎士比亚。莎剧本来是写给伊丽莎白和雅各宾时代的戏剧舞台的,但几个世纪以来却被不断地搬演到各种艺术形式的舞台上,如音乐、戏曲、歌剧和芭蕾舞等。近一百多年来随着电影的诞生和发展,莎剧又被成功地搬上了银幕。从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英国 BBC 又以气势恢宏的魄力和马拉松式的拍摄首次将莎翁的剧作全部搬上了电视。的确,莎剧与电视的结合无疑是改编艺术的又一次探索和创新。 一、电视史上一项雄心勃勃的工程 据 IMDB 网统计,电影问世 100 多年来,全世界总共制作了大约 30 万部剧情片。其中,对于莎剧的改编或者依托其创意的作品至少也有数百近千,而且不乏传世之作。与电影相比,电视莎剧的出现要晚一些。然而,一旦新兴的电子技术日益成熟、电视艺术迅速崛起后,它不仅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莎剧,而且比之以往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更加广泛地传播了莎剧。 2008 年恰逢 BBC 的电视莎剧诞生 30 周年。毫无疑问,英国广播公司的这一壮举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同时在艺术和商业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那么,是什么原因推动了它的实施呢? 首先,是大众教育和经典的普及。尽管英国拥有牛津、剑桥这样世界一流的名校,英国也是第一个让女性接受正规教育的国家,然而能够进入大学课堂的毕竟是少数人,即使在教育已经普及的今天,高校学府似乎仍是一座学术的殿堂而远离日常生活。要使一部经典的文学巨著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并从中获益,除了传统的书本阅读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媒介从艺术表演中学习,而且既能在课堂上和影剧院里集体观看,也能在家里的任何一间居室里独自欣赏。显然,通俗、直观的电视剧及其录像带便满足了这种大众审美教育的诉求。于是,电视导演莫西纳 (Cedric Messina) 的一个大胆创意不仅点燃了几位同行的创作激情,也赢得了英国广播公司的认可。作为公共广播电视的鼻祖及代表,BBC 以其不追求商业利润而具有的独立性、公正性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因此,体制的优越性和创作团队的合作成就了 BBC,甚至是人类电视史上一项最雄心勃勃的工程。事实上,从文学到电视,即从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向具象的影像画面,是一个思维方式和欣赏习惯的转换。后者不仅提供了一种视听综合、寓教于乐和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也提供了一种在阅读莎剧时没有想象到的可能性。同时,还为教师提供了多元的教学手段和影像资料。 其次,是弘扬传统和宣传 BBC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世代传承下来的信仰、传奇和风俗等所谓的传统。它是凝聚一个民族并产生民族认同的力量。作为一笔无价的文化遗产和优秀的戏剧传统,莎剧无疑为英国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史上争得了很高的荣誉和地位。不久前,权威的英国 BBC 电视台还送给沙翁这位民族前辈一顶“ 20 世纪风云人物”的桂冠。显然,除了莎剧本身的魅力外,电视媒介的传播也极具吸引力。据当时的统计,电视莎剧在英国本土播放时有近 300 万的观众收看,在美国播放时有近 500 万的观众收看。尽管公共电视不以盈利为目的,收视率也不是绝对的评估标准,但对于现代媒体而言公共电视都面临着商业电视的挑战和冲击。结果,如此之高的收视率给本来就很有知名度的 BBC 带来了新的声望并再次证明了它的技术与艺术实力从而提高了在业界的竞争力。 最后,是对新媒介艺术的探索。就像莎翁笔下的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一样,莎剧的无限多样性一直诱惑着创作者们用各种艺术载体进行改编的尝试。然而,电视剧改编却引起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争议,因为人们怀疑“莎剧是否能够被装进电视盒子里”?如果能够的话,“是否会丧失、至少削弱了莎剧的力量”?甚至有人认为舞台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限制了莎剧时空变换的自由,更何况小小的电视屏幕呢。的确,就规模而言电视既没有舞台的空间大也不如电影的银幕大,而从效果上看电视既没有舞台的现场真实感也没有电影的视觉奇观。然而,正因为电视机的尺寸小、观看场所具有个体私密性,所以更需要观众的参与,这恰恰是伊丽莎白时期几乎是光秃秃的舞台演出对观众的要求并借此产生了独特的戏剧效果。所不同的是,剧院里台上与台下的互动主要来自现场观众情绪上的参与,而房间里的电视内与电视外的互动更多则来自受众心理体验上的参与。此外,电视语言是生活化、口语化的,要比戏剧台词更容易被今天的观众接受;电视剧的表演也像电影一样,比较真实自然更能满足今天观众的审美需求。总之,电视莎剧的最大优势就是电视媒介本身,就观众的数量而言是舞台与电影都无法企及的,而且演出录像带还会不断地增加越来越多的观众。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中国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影像风格的多元化
- 下一篇:“怨恨电影”与失范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