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电影的海外传播(4)
时间:2024/11/28 06:11:19 来源:《电影新作》 作者:陈犀禾 田星 点击:次
二、中国艺术电影在海外商业市场的表现 除了在国际电影节上的傲人成绩,中国艺术电影在进入海外商业市场上也收获颇丰。本文这里主要从中国电影在北美商业市场票房的数据入手,看中国艺术电影的海外传播优势。其中,表2是按照华语片票房高低的次序来排列,表3则是按照这些影片在美国上映日期的先后顺序来排列。 从这两个表格的相互映照中,我们可以看出: 一、华语电影在北美的票房份额中,艺术影片占据重要地位。在表2和表3统计的1980年至今美国外语片票房排行榜前500名中,华语影片有29部,其中有20部是艺术影片。在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90年代是华语艺术影片在北美的一个开拓期和高潮期,最早进入美国票房市场的是1991年3月上映的《菊豆》。而90年代整个十年中,占据美国外语片票房前500的12部华语影片全部是艺术片。2000年之后,伴随武侠大片的崛起,艺术影片的权重份额和90年代相比有所下降,但不容忽视的是,2000年至今盘踞美国外语片票房排行前500的17部华语影片中,也仍然有8部是艺术影片。 二、艺术影片是两岸三地电影海外传播的主打类型。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影片不但是大陆电影打入美国电影市场的主要类型,对于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来说,它同样是一种面向美国市场的重要范型。在表2统计的20部艺术影片中,有4部来自香港和台湾。它们分别是李安的《喜宴》和《饮食男女》,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和《重庆森林》。《喜宴》和《饮食男女》在美国外语片票房排行榜分别占据33和39名,是台湾导演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两部。众所周知,李安在九十年代的电影,无论是从制作还是发行放映上,针对的都是艺术院线。而在排行榜中分别占据124和446名的《花样年华》和《重庆森林》则来自于以鲜明的影像风格而著称的艺术片导演王家卫。 三、对于大陆中国电影,美国观众似乎更加偏爱宣扬充满视觉奇观的第五代的“民俗电影”。表2中涉及的20部艺术影片(《喜宴》、《饮食男女》、《霸王别姬》、 《色戒》、 《花样年华》、《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菊豆》、《秋菊打官司》、《2046》、《我的父亲母亲》、《荆轲刺秦王》、《洗澡》、《和你在一起》、《变脸》、《天浴》、《巴尔扎克和小裁缝》、《重庆森林》、《一个都不能少》)中,大部分都属于此类型。第六代的底层叙事似乎在北美市场并不特别吃得开。 四、和亚洲其他国家相比(日本、韩国和印度),华语片在北美票房市场上,表现不俗。在表2中,美国外语片票房排行榜前十中有四部中国影片,它们分别是《卧虎藏龙》、《英雄》、《霍元甲》和《功夫》。剩下的六部分别来自意大利(两部)、法国(两部)、墨西哥(两部)。 五、从类型上来看,武侠/功夫片后来居上,成为华语电影在美国市场的主要类型。从表2和表3的对照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武侠功夫大片的浪潮兴起于2000年之后,但是票房份额却最重。在表2的29部影片中,票房最靠前的10部影片中有6部都是武侠/功夫片。它们分别是:《卧虎藏龙》、《英雄》、《霍元甲》、《功夫》、《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十面埋伏》。美国外语片票房排名第一的更是李安的武侠商业大片《卧虎藏龙》,正是此片开启和引领了中国武侠功夫大片的制作浪潮。 从以上三个表格的分析中,大家已经可以看到艺术电影在中国海外电影传播中举足轻重的分量。虽然近年来中国的商业大片也正在崛起,但艺术片的这种类型还是应该给予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最后需要提及的一点是,自中国艺术电影诞生之日起,围绕它的是非争论始终没有断绝,只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批评重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艺术电影所承载的价值探讨,从第五代的文化批判和反思,到第六代的都市底层再现,他们作为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所展示的中国,无论是传统还是当代社会,与我们目前所要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我们所提倡的主流国家形象是存在着距离和差异的,如何看待这种差异和张力是我们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风格
- 下一篇:试论作为叙述框架的电影叙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