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粤剧电影:戏曲的切割与重建(5)
时间:2024/11/28 06:11:02 来源:《电影艺术》 作者:陈向阳 点击:次
注释: ①有关粤剧特点的更多信息,请参考荣鸿曾的《粤剧:表演作为创造性过程》.英国:剑桥出版社,1989. ②楚原的《李香君》(1990)是最后一部粤剧片。请参考石琪,“楚原:跨界的浪漫导演”。郭静宁,蓝天云。《香港口述历史丛书:楚原》。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6,64页。 ③根据余慕云,50年代的粤剧电影多达515部,60年代以后粤剧片的生产明显减少,只有100部左右,到70年代就只有三部,1990年后就彻底停产了。请参考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卷四.香港:次文化出版社,2000.19页。 ④事件的起因是粤剧表演人新马师曾在某次和吴楚帆电影角色试镜时,迟迟不到,惹起后者不满,从而引起了酝酿了许久的粤剧界与电影界之争,事件以“伶星分家”结束。但是,粤剧表演者与电影明星的合作还是存在。此外,电影公司制作粤剧片,而粤剧表演人也从事电影工作。详细了解伶星分家的情况,请参考卢敦.“我那个时代的电影”。《香港影人口述历史丛书:南来香港》.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0. ⑤通常引据的是第一部短片《庄子试妻》(1913)和第一部香港电影公司制作的剧情片《胭脂》(1917)都从粤剧改编。香港本土上一部早期有声片,《泣荆花》(1933)同样是粤剧改编,并由粤剧明星白驹荣主演。 ⑥⑦(13)粤剧迷黄叟,《伶星》,第二周年纪念册,广州,1932. ⑧(11)美国《电影》,1926年5月。 ⑨⑩(12)美国《影像》,1926年4月。 (14)(15)赖伯疆.《广东戏曲简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16)(17)请参考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第二卷.香港:次文化,1997.72页。 (18)汤晓丹.《路边拾遗:汤晓丹回忆录》.1993. (19)麦啸霞.《广东戏剧史略》.民国29年(1940).香港:中国文化协进社,21页。 (20)例如著名京剧表演家梅兰芳就有这个追求。梅兰芳1930年访美。1934年访苏,并他与电影的联系,这些都是戏曲表演人考虑电影对舞台或舞台对电影的启示意义。梅兰芳投身电影,拍摄了几部戏曲纪录片与折子戏,如《霸王别姬》,《牡丹亭》等。 (21)《粤语戏曲片回顾》修订版.香港:香港电影资料馆,2003. (22)(23)容世诚.粤韵留声:唱片工业与广东曲艺1903-1953.香港:天地图书.2006. (24)白话的概念受到研究电影与现代性关系的启发。认为电影的研究应该放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的著作包括:密丽安汉森.“感官的大量生产:古典电影的白话现代主义”。克里斯汀·格蓝迪(编)《再创电影学》;张真.《银幕艳史:上海电影1896-1937》.芝加哥: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5.本辛格.《文艺片与现代性:早期惊悚电影及其语境》.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1;安妮·弗莱得伯格.《橱窗购物:电影和后现代》.伯克利:加州大学出版社,1993. (25)请参考石琪“关于中国戏曲及粤剧电影的思考”。《粤剧电影回顾》.香港:市政厅,2003,14页。 (26)许多学者谈到了粤剧知识分子化的现象,如陈守仁1988:33-44,黎键1993:202-7,叶绍德1993:88,苏翁1993:77,容世诚1997:275-84. (27)(28)(29)(30)(31)瓦尔特·安格.《口头性与笔头性:文字的切割》。纽约:麦图恩.1982,11.24,24,24,21. (32)陈守仁.《香港粤剧研究》.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88,52页。 (33)陈守仁.粤剧音乐的即兴创作.博士论文.匹兹堡大学,1986,114-115.81-82. (34)瓦尔特安格.口头性与笔头性:文字的切割.纽约:麦图恩.1982.81-2. (35)粤剧迷黄叟,《伶星》特刊,18-9页。 (36)李铁,“导演访谈:李铁谈粤剧电影”.《粤剧电影回顾》,香港:市政厅,2003,72页。 (37)电影制作费高达120万,是当时制作费最昂贵的电影。卢紫瑛。《任白画报》。香港:次文化。1999. (38)《白雪仙》。香港电台。2005年12月31日。 (39)无名氏,“穿金宝扇的舞台设计”。卢伟銮。《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仙凤鸣》。卷三,8页;阿胡,“前瞻后望:仙凤鸣的舞台作品”。《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仙风鸣》。卷1,74页。 (40)红叶:“论《蝶影红梨记》”。卢伟銮.《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仙凤鸣》,卷3,9页。 (41)阿胡,“前瞻后看:仙凤鸣的舞台作品”.《姹紫嫣红开遍》。卷1,73页。 (42)有关这方面争议的更多信息,请参考张骏祥等《论戏曲电影》.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8. (43)李铁.“拍摄《紫钗记》”。《大公报》.1959年2月21日,6页. (44)李碧华.“多情之外是纯情”.叶绍德介绍编辑.《唐涤生戏剧》卷2.1986.3页。 (45)(46)让·艾普斯坦.“上镜的某些特点”.理查德·阿倍.《法国电影理论与批评:历史与文集1907-1939》卷1,1988,314,317. (47)吴宇森.“帝女花的面纱”.卢伟銮.《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仙凤鸣》卷3,1995,127页,我的加重号。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试论作为叙述框架的电影叙述者
- 下一篇:后现代电影的“后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