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评选 四大奖项提名奖公布(3)
时间:2024/11/28 08:11:51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newdu 点击:次
第十二届AAC艺术中国年度策展人提名奖名单 (按首字母排序) 冯博一 策展人、美术评论家、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何香凝美术馆、金鸡湖美术馆艺术总监。从90年代起,致力于中国当代实验艺术的策划、评论、编辑等工作。 2017年7月21日,由冯博一、王晓松策划的毛旭辉个展“我就在这儿”在台湾关渡美术馆开幕,是其首度在台湾完整梳理作品脉络的一项大型展览计划。策展人冯博一认为,毛旭辉关注个体生命的生存境遇,以人、景、物的象征性,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人性隐秘复杂的存在状态,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潜在的矛盾与冲突。作品针对性既源自于人的精神失衡和漂浮的无所归宿,又源自于人性的乖张、扭曲和变异。其中压缩着他的理性思考和表现主义意味,并适宜地融入到作品的精神层面,显示了他将画面中的关键性形象,同时赋予了内容和形式上丰富的视觉效果。 “第四届美术文献展/应力场”于2017年9月15日在武汉湖北美术馆开幕,由冯博一担任主策展人。本届美术文献展共邀请来自中国及来自其他十四个国家的57位艺术家(小组)的127件(组)作品参展,共同打造了一个盛大的“视觉应力场”。展览借助“应力场”这一物理学的专有名词和概念作为主题,以此并附予作为艺术家的另类人生,如何利用多媒介方式,以视觉艺术语言转化其中的态度与立场,接受、适应和应力于这种不同变异、扭曲的程度,并在抽象意义上显示艺术家个人创作的能量,从而提示出在世界局势的处境中,这种压力、角力和张力所形成的多重制衡关系,从而构成第四届美术文献展的一种“视觉应力场”。在呈现外力作用下,艺术家个体感应力的多样化表达及其涉及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讨论之外,抑或还为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空间的现实存在属性带来诸多方面的触动式思考,例如,“展场与公众”“空间与作品”“传播与接受”“历史记忆与未来建构”等等。 2017年12月1日,由冯博一、王晓松策划的艺术家徐冰的同名个展“徐冰”在武汉合美术馆开幕。策展人冯博一透露,此次展览的策展团队共同努力所呈现的是:“不同于人们熟悉的那些作品中的‘徐冰’,而是一个在作品表象背后的那个陌生的‘徐冰’。”这次展览根据合美术馆的空间,在展览的布置设计上,使用了徐冰的作品中的一些语言,并创作了一些标识图形,尤其是《地书》的一些图形标识作为像导览地图似的在美术馆的走廊墙面上,把这几个展览空间都串联起来,比较强调互动性。所以这次展览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回顾展。而是具有回顾性与专题性的最大规模个展。 侯瀚如 策展人,评论家,出生于中国广州,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1990年移居法国巴黎,现工作及生活于罗马、巴黎和旧金山。2006年至2012年,在旧金山艺术学院(SFAI)担任展览和公共项目总监以及展览和博物馆研究系主任。现任意大利罗马国力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和国立建筑博物馆(MAXXI)艺术总监。策划的展览包括“中国前卫艺术”(北京 1989),“移动中的城市”(1997-2000),上海双年展(2000),光州双年展(2002),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 1999、紧急地带 2003、中国馆 2007),“白夜”(巴黎 2004),第二届广州三年展(2005),第十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7),“如果你住在这里”—第五届奥克兰三年展(2013)等。 刘晓都 1999年与孟岩、王辉共同创立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师团队。刘晓都是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和美国迈阿密大学建筑学硕士,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学术委员,香港大学、湖南大学建筑系客座教授及评审。他参与策展的项目包括2016伦敦设计双年展和 “21,设计之上——OCT-LOFT 07创意节”等。 孟岩 1999年与刘晓都、王辉共同创立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师团队。孟岩是美国纽约州注册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迈阿密大学硕士,深圳城市建筑双年展学术委员,曾担任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及评审。他是2010上海世博会深圳案例馆总策展人,参与策展的项目包括“21,设计之上——OCT-LOFT 08创意节”、2010 大芬国际壁画邀请展、2010 对流·大芬国际当代艺术展、2011 OCT国际壁画展和2014年第14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等。 2017年12月15日第七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开幕,展览以“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为主题。本届双年展由策展人、评论家侯瀚如、URBANUS都市实践创建合伙人、建筑师刘晓都、孟岩担任总策展人,来自25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参展人,通过建筑、艺术和设计作品,探讨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并尝试描绘未来城市的愿景。 策展人侯瀚如认为,此次双联展的主题“城市共生”(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并非一个一层不变的定义性的主题,而是一个机动性的主题,它囊括了整个参与、实验、尝试的过程。此展览的作品跟我们固有概念中的呈现有很大区别,最大亮点也是展览的主场馆,叫作“南头古城”,既是深圳的历史名城,又是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城中村,策展人和艺术家在考察中确立了贯穿整个南头古城的六项量身定制的“城中村”改造计划,参展作品它们散布在南头古城的各个角落,也许一个不经意间,观众就可以偶遇一件重量级的作品。这些计划特别关注以重点公共空间改造及公共活动引入对激活和推动古城重生的意义。 2017年3月16日,“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于北京OCAT研究中心展出,由蔡影茜、侯瀚如担任策展人。展览除了呈现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展出过的部分作品外,特别围绕1994年大尾象在广州三育路14号组织的“没有空间”展览,作了概念上的模拟和重建,以期反映出九十年代艺术家自发展览的真实语境。较早关注观念艺术实践的大尾象成员,将时间、过程、非物质性等概念引入创作,并将展览及活动视作探索艺术与日常生活、观念与媒介物、观众与作品关系的实验场所。概念在展厅中直接成型,过程从街道延伸至酒吧,作品和行为向观众的参与开放。 2017年10月,田霏宇与孟璐、侯瀚如共同策划了展览“1989年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在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开幕。这是近代中国和近代世界历史上最具变革意义的时期,这场展览为中国的实验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诠释,通过对两代艺术家的概念主义艺术实践的关注,概括的考察了中国艺术家是如何成为中国作为全球存在的代表和怀疑论者,并将他们的艺术作品牢牢地放在全球艺术史的背景下。强调其世界性,也就是中国当代艺术跟外部的互动关系。 邱志杰 1969年生于福建省漳州市,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开始介入当代艺术活动。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硕博士导师和策展人,工作并生活于北京。邱志杰作为策展人策划了1996年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展,以及1999年到2005年之间推介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后感性”系列展览。曾担任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的总策展人。 2017年5月11日,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将正式拉开帷幕,这场由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担任策展人,主题为“不息”,汇聚了汤南南、邬建安、汪天稳、姚惠芬等四位艺术家的展览,是想呈现中国艺术家愚公移山式的、尊重师承关系的情怀。 展览以“不息(ContinuUM - Generation by Generation)”为主题呼应双年展的总主题“艺术万岁”。主题摘自《周易.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基于一种中国人对“永生”的特别理解。每一位中国艺术家都有着各自的师承,也都同时是一个教师。在这样一种雅俗新老之间重重叠叠的唱和以及代代相传、无穷尽的接力中,聚集起的是不息的能量场。 巫鸿 艺术史家、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1980—1987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与人类学双重博士学位。随即在哈佛大学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年获终身教授职位。受聘支持芝加哥大学亚洲艺术的教学、研究项目,执“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2000年建立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同年兼任该校斯马特美术馆顾问策展人。 2017年7月14日晚,由芝加哥大学巫鸿教授担纲策展人的艺术家邬建安新作展——“白日梦森林:邬建安的图像世界”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开幕。本次展览展出艺术家邬建安为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的展示空间特别制作的两组新作。据巫鸿介绍,《五百笔》将绘画、剪纸、拼贴相融合:先以水墨和矿物质颜料在宣纸上任意勾画,然后将这些笔迹剪刻下来,拼合为全新的图像,进入了一种新型的‘二维艺术’形式创造;《白日梦森林》有着汉代青铜“摇钱树”的启发,以艺术家早期创作的二维幻想人物、动物形象为素材,构造出三维空间中绮丽诡谲的视觉结构。 2017年8月10日,王璜生大型个展“边界/空间”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正式开幕,美术史论家巫鸿教授担当策展人。策展人巫鸿认为,王璜生的作品因其连绵流动的线条而富于诗意的抒情,但也通过流动的不稳定性激发出心理的紧张和对转化的焦虑。这种紧张和焦虑被一些关键细节放大,使抽象的线成为对历史记忆和现实政治的隐喻,而王璜生的抽象艺术因此总是具体和实在的,既从观念的反思中也从对历史和现实的关怀中获得生命。 2017年8月12日,“王冬龄:竹径”在OCAT深圳馆开幕,展览由艺术史家和策展人巫鸿策划。关于展览,巫鸿讲到:“这是竹子和书法构成的一条小径,把我们带入一个模糊的感知区域,在短短二十几米的行走中经历一系列记忆和历史、环境和场地、媒材和符号、图像和装置的穿透。”此展参展作品为王冬龄特别创作,延续王冬龄长期探索并不断实践的书法创作方向,试图借竹,展开一场传统书法与当代艺术的对话,冲撞记忆与历史、环境与场地、媒材与符号、图像与装置之间的界限。作品分布在OCAT深圳馆A、B展厅,A展厅中,201根高5米、直径15厘米的毛竹杆垂直吊在屋顶的钢架上,观展者可以在“竹径”中漫步。王冬龄以黑色捏油为墨,以历代名家竹诗为文本,在竹杆上写下自成一家的“乱书”。 王春辰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从事现代美术史及当代艺术理论与批评研究,学术关注点为当代影像的发展与批评、绘画的当代转型、文化批判理论与艺术。2012年被美国密执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聘为特约策展人,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展。2013年担任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2011年获中国青年艺术家理论家海外研修工程资助赴美考察美术馆发展现状;2012年入选参加英国文化交流协会与中国文化部合作的艺术管理项目。 2017年10月20日,“合:融汇与变通”在武汉美术馆开幕,开启“墨攻:首届武汉水墨双年展”的第四个单元展。策展人王春辰表示,单元展“合”呈现的是水墨艺术的新姿态、新趋向,“它体现的是这些艺术家水墨视野的状态”。“艺术家回到真实的水墨,回到真正与人的存在有关的水墨,人成为水墨创作的最高境界要求。既汇集经典的东西,又能够吸收与改变,形成‘合’的概念”。本次展览选择了20余位中外艺术家,呈现宏阔与昂扬的当代文化姿态,对水墨的要求和把握以其历史脉系为核心,以作为艺术家的抱负来回应和接受时代的挑战。 2017年7月30日,“航向边缘:吉莲•艾尔斯的抽象绘画,1979年至今”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由菲利普·多德(Philip Dodd) 王春辰 艾瑞卡·寇斯塔玛奈(Enrica Costamagna)联合策展。王春辰讲述了中央美院继2015年“随心而行——肖恩·斯库利艺术展”以及2016年“歌之舞之:约翰·麦克林恩的抽象绘画”之后第三度推荐英国抽象艺术系列展的脉络。展览囊括了艾尔斯自1979年以来所创作的15幅大尺寸画作,作品来自数位私人藏家及艺术家个人工作室。以数幅1980年代创作的感性而壮美的画作开篇——巨幅画布之上,颜料虬结,笔触长可达三十厘米,色彩主宰着画作的形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匈牙利当代艺术展在北京开幕
- 下一篇:“艺术与和平”中国美术精品亮相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