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境下中国影视史学发展现状及趋势——2018·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论坛观点撷英(3)
时间:2024/11/30 11:11:2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胡子轩 点击:次
黄德泉(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译制片”之名大约诞生于上个世纪的50年代。“译制”一词于1950年出现在银幕上,“译制片”这个概念并没有随之而来,人们仍然使用“翻译片”或“翻版片”一词。“译制片”之名是对“翻译片”或“翻版片”的一个新称呼,“译制片”之实应该也就是“翻译片”之实。然而,在相关词典的对应条目解释中并非一致,而是有所取舍,择一特指。 译制片就是将原版影视片中的语言文字等信息全部或部分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文字,并在原有画面基础上重新生成复制版拷贝,它不包括原出品人以不同种类的语言文字所制作的各种复制版拷贝。 袁庆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从德云社演员张云雷翻唱的北京小曲《探清水河》谈谈中国电影史上的“国粹电影”。“国粹电影”在思想主题方面的特征,表现为既反对左翼电影激进的社会革命立场,又反对新市民电影的现代都市文化消费。同时,又与旧市民电影明显脱离时代的传统理念阐释大相径庭。 1949年前,“国粹电影”的代表文本是《归来》(1934)、《国风》(1935)、《天伦》(1935)、《慈母曲》(1935)、《前台与后台》(1937)、《孔夫子》(1940)、《小城之春》(1948)。2000年至今,又有《刺客聂隐娘》(2015)、《八月》(2017)等。张云雷的《探清水河》是电影形态中的国粹电影在本土戏曲曲艺中的最新体现。 卢蓉(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2018年电视剧行业出现了几个问题。第一,类型离散化;第二,创作配方化;第三,评论自说自话;第四,寻找新表述的焦虑;第五,出现大女主剧;第六,人物悬空。整体来说,文学性被遗忘太久,没有文学性滋养,靠配方走不长远。观众变了,平台也变了,观影习惯和审美习惯都发生了迁移,因此要思考如何拍摄电视剧。 正能量、史诗叙事是国产优秀长篇电视剧基本品质和特征。需要在历史视角下,真诚刻画现代人切身的生存境况,思考社会结构与人性复杂层面的活动状况。不管是献礼剧或是商业剧,正能量是基本特征,对象是整个时代和社会背景,需要思考社会结构和人性的变化,这才能称得上大时代的缩影。 赵小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目前中国电视剧产业存在的一个问题有量高质低、供过于求,非市场干扰因素,收视率对电视产业影响较大。产业链尚未完全一体化,利益分配不均,生产播出之间缺乏长效合作的合理沟通机制,电视剧价值未得到深入开发。 目前,影视制作、发行放映、衍生品开放的传统产业链已经演化成了一个与网站、电商等新媒体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的生态关系,形成新的生态圈。对制作公司来说多一些平台投放,其实是好事。电视剧的前景乐观,有受众,平台也不断拓展。政策监管会发挥愈益重要的作用。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优质的内容。 秦喜清(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 华明电影公司是上世纪20年代初在美国成立的一家华裔电影公司,曾出品《残钟憾》一片。此片1923年9月在上海三家影院进行三轮放映。过去,关于华明电影公司的情况一直不甚明了,但美国洛杉矶布尔岗历史协会博客2016年2-3月刊登的三篇博文,整理了这一公司成立以及《残钟憾》一片在美国的放映情况。布尔岗历史协会专注研究洛杉矶布尔岗地区的历史变迁,华明电影公司坐落于该地区。 由此,一个地段的历史变迁史与早期华语电影紧密地勾连在了一起。这一资料的发现给予我们的启示是:跨学科的历史研究是寻找中国早期电影足迹的重要路径,同时中国电影研究应该对海外华人的电影实践给予关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