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境下中国影视史学发展现状及趋势——2018·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评论周论坛观点撷英(4)
时间:2024/11/30 11:11: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胡子轩 点击:次
陈刚(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目前,中国电影史的写作存在两种极端的倾向:一种努力在历史中探寻出必然的轨迹和规律,淘炼出具有共性的时代灵魂和文化精神;而另一种则陷于细屑琐碎的史料考证中难以自拔。在后现代主义史学的语境下,进入历史和书写历史的方式越来越多元,我们该如何还原出电影史细腻、丰富、复杂、多元和微妙的生态,就变得十分关键。 我们摆脱不了西方学科建设的体系,包括现代电影理论的影响,但我们对语言本身鲜活性的了解更加充分,也有更多的文化和历史基础。我们的研究需要在这个方面做文章,西方学者永远不可能进入这个历史的角度,也不可能建构中国历史学者建构的体系。 张彩虹(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早期中国电影史上的“影帝”金焰,从外形气质、银幕角色到思想意识,都代表了中国社会现代性意识生成中男性气质的革故鼎新和形象重塑。男性气质探究,按照学科规律来说,属于社会学研究的范畴,它的形成是有历史维度的。影史上金焰本身的影像呈现,内涵丰富。其个人生平、气质养成以及影像当中的角色塑造和30年代中国社会的变化、内在的循环结构相呼应。 现在我们重新研究金焰,旨在做一个对照,比较当下中国电影产业过度商业化的粉丝经济和偶像消费,那个时代围绕金焰的明星形象建构与国族形象二者之间的关系值得体味。 员晓明(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助理研究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业对当时世界经济思潮和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深刻认识。人们充分意识到产业“组织化”,既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重要形态,也是企业发展的一种“阶段式的跃进”。旧中国积贫积弱,那时的中国电影企业,从中国实际出发,艰难前行、砥砺奋进,逐步摸索出一条中国电影企业化、规模化发展的独特路径,成功建立了中国电影企业的现代化的模式,制作了大量优秀的、配得上那个时代的电影作品,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