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路朝天》:“路桥”与“心桥”的情感链接
时间:2024/11/28 11:11:41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李春利 点击:次
蓝天白云,一条条蜿蜒的公路盘旋而上,绵延不断,仿佛直插云霄。灯火通明, 一座座立交桥犹如城市美丽的丝带,盘枝错节,在熠熠星光下,流动的车行中彰显着耀眼的光华。怒吼的江水肆虐着野性,却不见了驼背的纤夫和凄厉的船工号子,只见壮美的路桥巍然耸立,联通两岸;傲立的群山放荡着激情,胸怀中拥抱着从腹地伸出的坦途四通八达……当下,愚公移山早已不再是梦想和神话,在建设者们的智慧与劳作中,开山入海,路无所不在……由峨眉电影集团拍摄的新片《大路朝天》不仅为我们揭开了人类筑路修桥奇迹的诞生,用震撼的视听语言诠释了“天堑如何变通途”的奇观,还为我们展现了当代建设者丰富的精神世界与优良品质的代际传承。 工业题材给人的印象通常是冰冷的,机械的,是新技术的炫酷,是各种力量的角逐,是人与自然的博弈。而这部影片却是一部温暖的电影,著名导演苗月以女性导演的视角在书写阳刚之美、恢弘大气的同时,用细腻的镜头语言,柔软的情感触碰,在钢筋铁骨之间,呈现了人最孤独、最脆弱、最需要抚慰的内心世界。她用路桥轰轰烈烈的兴建来映衬快速发展下人的落差,探究最需要守护的道德底线与心灵归属。由此,我们看到片中三代路桥人的情感变迁:老一代路桥人唐金全和被命运拆散的江雪花共同抚养了自己与亡妻的儿子唐真红,两人却在历史的积怨中老死不相往来。当儿子被诬陷被调查,他们却坚信儿子的清白,开始彼此鼓励,直至终于穿越了情感壁垒走到了一起。而组织上派来的调查者,来筑路队寻找“链接”的大学生等外来元素犹如第三只眼,也犹如镜头里的镜头,引领观众寻找,发现着筑路建设者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为之奋斗的力量之源。在拨云见日的调查解密中,观众被当年一石一锤开天辟地的老一代路桥人的愚公移山精神所感动,更被伴着改革开放之路成长起来的中坚力量——以唐真红为代表的第二代筑路工人敢于挑战、勇于拼搏、精益求精,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所鼓舞。当然,我们也欣慰地看到了在寻找与发现的过程中被感召的新一代路桥人,那个抱着小狗来入职的大学生续签了合同,一纸合约更是续签了他对未来的信心和对新时代的责任。而在片尾,从未通车的大桥上款款走来的又一个年轻的江雪花如符号一般象征着路桥建设者的生生不息,后继有人。近乎于宿命的轮回,与片中充满亲情味道的轮换即接班,子承父业的表述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影片克制与温暖的情感传递令人印象深刻。没有谈情说爱,但是从北京寄来的酥糖,儿时记忆里父亲大手里攥着的酥糖,从淘宝上淘来的酥糖,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工人嘴巴里砸吧的酥糖,还有默默放在心爱的人门口,铝饭盒里盛着的酥糖,都默默传递着爱的信息。吃了太多的苦就想吃点儿甜的,没有甜言蜜语,却用甜蜜的糖块儿表白着真情。同样,父子之间,上下级之间也没有口号与说教。片中反复出现的四川方言“老汉儿”一词儿其实指的就是父亲,父辈发黄的立功证是被贴在胸前的遗训,父辈庄严的承诺,化作一句话,“我在这里等娃儿回家。”父辈的期望就是干好活儿就是认真踏实地做事儿。这部影片没有刻意拔高建设者的形象,而是表现了在他们追求朴素的人生理想时,自觉地实现了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 影片反复给予的概念“链接”,寓意着历史与现代、现代与未来、理想与现实、人与自然、代际之间等诸多的链接。从这点上看,“路桥”链接的不仅是道路,更是联通了人心。路桥的意象在这里被生动的形象化的具象的表达出来了。在影片的结尾处,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拼命三郎”唐真红的正面形象完全浮现在了观众的眼前,而出于个人恩怨向纪检部门投放不实资料的老黑也良心发现主动澄清了事实。此时,影片链接的是“是与非”“因与果”。更为智慧的是,当大桥建成,被称为“猫道”的施工通道将被拆除,而此时,在导演不刻意的渲染中,每个人都能理解到,这里拆除的不仅仅是“猫道”,更是心与心的羁绊。至此,道路连通了,主人公们的心连通了,而观众的情感也实现了有效的连通与链接。值得关注的是,在片中,类似的富含意蕴的影像比比皆是,比如,工地楼梯上的脚印,每个攀登者都一丝不苟地追随着脚印前行,又比如,铺展在银幕上的斑马线,每一个过客都自然地行走在规则之中。当然,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北京酥糖除了甜蜜的情感表达外,更寄托着建设者们对美好记忆的留恋对幸福生活的期许。 与以往同类题材的观影体验所不同的是,《大路朝天》虽然写的是艰苦的筑路架桥生活,镜头中却并无肮脏凌乱。壮美的高速公路,横跨江河的雄伟大桥,沿途美不胜收的风景,堪比风光大片。就是施工现场也井然有序,高高在上的大吊车,滚动的大屏幕,各种新式的大型机械,将现代科技文明与应用展示了出来。连工人宿舍、食堂也清爽干净,没有蓬头垢面的工人与垃圾成山的乱象。从外在着装的整齐到精神气质的昂扬,都显示着筑路工人的当代风貌。这其中,人与自然构筑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建立的友爱处处散发着唯美的气息。可以看出,影片主创并不着力于苦难叙事,而是倾力对美好的诉说。影片用诗意的表达呈现了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格调,更像一首大气磅礴的咏叹调。 当得知该片导演也是编剧,为了深入生活,不顾个人安危在工地上吃住,一次次克服恐高,亲自下生活采访时;当得知她笔下、镜头中的人物都有来自真实生活的原型时,不禁对她和她的创作团队肃然起敬。正是这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精神,让她的作品带着汗水和泪水,激情与浪漫链接了观众,打通了类型片创作的新通道。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