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格列柯与16-17世纪的西班牙绘画艺术
时间:2024/11/28 10:11:06 来源:《美与时代:BEAUTY》 作者:金蕾 点击:次
内容提要:16-17世纪的西班牙,正处在从中世纪传统迈向文艺复兴的转折期。西班牙的绘画传统推崇精神性、崇高风格和力量感,更多接受了来自于阿尔卑斯山以北的艺术影响。而埃尔·格列柯的艺术正恰逢其时,他的艺术成就是自身的艺术特质和艺术追求与西班牙这块土地的绘画传统与民族精神互相激发、匹配,乃至互相成就的结果。16世纪的西班牙绘画成为了格列柯的时代,他的艺术也成为了西班牙绘画艺术传统的一部分。 关 键 词:埃尔·格列柯/西班牙/文艺复兴/中世纪/精神性 作者简介:金蕾,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埃尔·格列柯,1541年出生于希腊的克里特岛,原名多米尼克斯·希奥托科普罗斯(Doménikos Theotokópoulos)。25岁时,为了学习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他开始了在意大利威尼斯、罗马十年左右的游历,直至最终跨越地中海,在1577年定居于西班牙。16世纪至17世纪,是西班牙绘画艺术的黄金时代,而埃尔·格列柯,就是西班牙绘画黄金时代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 我们分析一位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不仅要研究他自身的经历、禀赋,而且他所处的时代整体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埃尔·格列柯的艺术之所以在西班牙取得了成功,不仅因为他有着高超的技艺,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艺术气质与西班牙绘画传统、西班牙的精神环境相一致。就如德沃夏克所说:“艺术不只是对形式任务和问题的一种解决,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还是对主导人类活动、人类历史以及宗教史、哲学史与诗歌史的思想问题的表达;它是人类一般精神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时代精神的断裂与再生 自19世纪始,艺术史研究领域主要有两种艺术评论体系占据主流位置。一种是以瓦尔堡学派的潘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图像学诠释法,注重读解(reading);另外一种是以沃尔夫林的“艺术意志”为代表的形式分析方法,注重的是观看(seeing)。相对于之前的以瓦萨里、温克尔曼、罗斯金为代表的“艺格赋词式”的文学性的艺术批评之滥觞,这两种方式各自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也在许多年里,关于如何阐释艺术作品,读解与观看的不同体系一直纷争不断。而实际上,这两种貌似相左的方法,在艺术研究领域是互补的,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而进入20世纪以来,在人文领域跨学科研究的趋势之下,里格尔、德沃夏克、贡布里希(E.H.Gombrich)和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等致力于将艺术史、哲学和思想史、精神史进行连接,艺术史开始讨论图像当中蕴含的思想、精神含义,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个人与时代的文化背景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艺术史的研究呈现出在学科的不断交叉中追求自身定位的态势。因此,若要全面解读埃尔·格列柯这样一位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与西班牙绘画传统的关系,须将以上方式进行综合,读解图像、分析形式并还原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时代精神,才是研究的重点所在。 回溯历史,16世纪的欧洲实际上是一个乱世。一方面宗教灾祸和政治变故频发,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并行;另一方面瘟疫肆虐,成千上万的人旦夕之间死去。在任何乱世当中,精神的断裂是注定会发生的现象。 文艺复兴虽然打碎了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但在肯定现世生活的同时却又矫枉过正,直接导致宗教的松懈和道德的堕落。“人本主义”逐渐演化成“利己主义”,谦卑、克制和轻视世俗事务这些宗教社会的基本修养被抛掷一旁,任凭欲望和自然本性驱使的享乐主义观念到处盛行。人们刚从神的统治之下解脱出来,又成为欲望的奴隶。文艺复兴既是一个创造的时代,又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它的本质实际上变成了异教的文艺复兴。以马丁·路德为首的一些思想家和哲学家们倡导宗教改革,试图纠正文艺复兴精神的方向,救治失控的人性,然而天主教与新教的互相讨伐极大地伤害了人们对宗教的虔敬。艺术家们一直维系的宗教价值观念也遭到摒弃和质疑,在艺术创作领域导致了一个巨大的精神断裂。 “当一座智性的大厦坍塌以后,尤其像中世纪后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这样的如此恢弘的精神大厦坍塌之后,精神生活必然是一片荒芜。”当社会的各种新旧事物泥沙俱下,也就失却了清晰的评判准则,无论作家、学者、政治家还是艺术家都在寻找新的精神支撑点。对于艺术而言,此时历史上有两种发展的倾向:一种是物质化的,追求文艺复兴再现技艺的纯粹;一种则强调精神,回归中世纪的艺术环境。在文艺复兴盛期,再现式绘画艺术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文艺复兴的大师们来说,没有解决不了的描述难题,没有难以表现的复杂题材。而按照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纯粹的技巧探索不再能够满足艺术家的要求之后,必然会转向倾向于演绎的艺术,强调内心感受的重要。 埃尔·格列柯就是这生逢乱世,努力寻找前行方向的人。 作为一名受拜占庭艺术熏陶的圣像画画家,他实际上从未放弃过故乡的拜占庭艺术形式,将拜占庭艺术的程式与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技术相结合才是贯穿他艺术生涯的努力目标。自身虔诚的天主教信仰和对描绘灵魂之美的艺术的迷恋,不仅使他从未接纳过文艺复兴画面上那些欢乐的人群、丰满的裸女和奢华的宴飨;也使他坚定地反对宗教改革。他在意大利游历期间所受到的丁托列托、米开朗琪罗的影响,更使他坚定地背离了模仿自然、将自然理想化的风格,而走上了一条反自然主义、背离文艺复兴艺术方向的道路。埃尔·格列柯从法国那里获得了中世纪北方基督教的遗产:通过情感征服世界的概念。相对于感官和知觉的刺激,他认为心灵的体验和情感的力量是更为重要的因素。而回归理想主义,通过神秘主义的沉思默想和狂喜使精神生活建立在永恒价值的基础之上,是当时法国和西班牙一度十分流行的艺术风尚。他的艺术理想与西班牙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 总而言之,当精神的大厦倒塌后,总会有新的东西出现来弥合这个巨大的虚空。文艺复兴艺术,优美、和谐的艺术理想在崇高精神的激荡面前显得如此苍白,人们需要寻找更为强劲的精神力量来指引他们走出生之黑暗。宗教改革所导致的偶像破坏运动使大量的天主教教堂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那些精美的雕像、绘画和手工艺品成为被焚烧和禁止的对象。作为艺术家,其职业本身在宗教改革的浪潮中是并无前途可言的。因此,无论是为了艺术还是为了谋生,去往反宗教改革、仍旧被中世纪的虔诚精神笼罩下的西班牙,是埃尔·格列柯最合适的选择。 二、西班牙的绘画传统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西班牙的艺术在历史上兼受东西方艺术的影响。首先是摩尔人的影响,其后则受到拜占庭、法国、勃艮第、尼德兰及德国艺术的影响。西班牙的雕刻和绘画,承袭了荷兰人和德国人的写实作风。在教堂里,常见的绘画、雕塑仍是令人畏惧的风格,袍服上画上血迹,脸上用玻璃镶出泪痕,常带有哥特式的恐怖。 文艺复兴之初,当大部分的欧洲国家选择背离它们的中世纪艺术传统之时,哥特式艺术仍旧是这块土地上燃烧不熄的火焰。天主教在这个半岛上具有超然的地位,普通百姓同时效忠于教会与国王。圣节假日期间,跟在圣母或者圣者的大偶像之后合唱圣歌是这个民族习惯的生活方式。不论贫富和男女老少,都坚信精神世界乃是他们真正的居所以及永恒之家,此外的尘世生活,只是一种邪恶短暂的梦幻。因此,西班牙的文艺复兴不仅在时间的进程上,几乎比意大利晚了一百年,而且在对文艺复兴艺术的接受程度上,也仍旧保持着距离。当宗教改革在欧洲大陆上风起云涌之时,西班牙竟然因为宗教裁判所的存在,使得西班牙成为欧洲大陆最纯粹的天主教国家,并成为天主教教会反对宗教改革的中坚力量。 长期以来,欧洲的中世纪被认为是黑暗、愚昧的时期,然而现代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世纪的文化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灿烂辉煌。如果没有中世纪的艺术作为阶梯,就不会有文艺复兴的出现。整个中世纪的艺术都贯穿着对于艺术精神性的强调、对于宗教情感性的追求,而如何塑造理想的人体比例和空间关系,并不是重点所在。西班牙的绘画传统实际上就是反自然主义、反古典主义、反文艺复兴的。在这种强大的中世纪宗教思想的裹挟之下,绘画艺术作为其宗教教义的视觉载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精神性 哥特式艺术在这个国家的长盛不衰就是西班牙艺术的精神性特质的最好说明。哥特式艺术本身就具有象征性、抽象性,是超验的、反自然的艺术形式。作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集合体的哥特式教堂,是中世纪艺术超验精神的最好载体。它所具有的那种形式上的尖削轻盈、升华飞腾的艺术效果,使我们进入教堂不可能感觉不到一种震颤和某种对上帝的模糊意识。对于哥特式绘画而言,能够表现教义,引起精神的沉迷和狂喜就是它的最终目的。使“那被象征的,比用来象征的更悦人”的中古风尚是西班牙艺术的重要传统。正如贡布里希所说:“不牢记这个创作意图就不能公正地对待任何中世纪的艺术作品。因为中世纪的艺术家并不是一心一意要创作自然的真实写照,也不是要创造优美的东西——他们是要忠实地向教友们表述宗教故事的内容和要旨。” (二)崇高的美 在西班牙的艺术传统中,喜欢崇高的概念胜过优美,这种“崇高美”的概念与世俗的“优美”概念是相对的。表现世俗生活的欢快从来不是西班牙艺术的主流,就像他们虔诚的宗教信仰一样,阴郁、严肃和悲剧式的情感才是他们热爱的风格。 这种关于崇高美的概念追溯,在于西班牙历史上所曾受到的具有日耳曼蛮族风格的北方艺术影响,是属于欧洲中世纪传统的一部分。在西方艺术中,除了被意大利所继承的希腊、罗马艺术的古典美的遗产,作为另一重要的组成部分的日耳曼蛮族风格也是从未被中断过的传统,这种北方艺术的崇高特质,使他们在文艺复兴时期,即使深受意大利影响,也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北方文艺复兴风格。我们可以由追寻博斯、雄高尔、鲍茨、丢勒的艺术去发现北方艺术的特质,这些图像结合了自然主义,但是却使艺术表现出了主观的、充满情感的特质,具有一种史诗般的叙事效果和诗意的张力,有时甚至是万物有灵式的、超自然的艺术形式。西班牙的造型艺术承继了这种崇高美的传统,哥特式艺术便是其艺术风格的一种。正是因为这种追求崇高美的传统,在维拉斯凯支那些世俗化的场景当中,我们也会看到即使是破旧的陶罐、衣衫褴褛的商贩和宫廷小丑,都被赋予了一种深具情感的、崇高的风格。 (三)力量感 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西班牙教会在艺术中鼓励的是一种粗糙的写实主义,强调的是信仰的畏惧而不是灵魂的慰藉,笔致疏狂而具有力量感。与西班牙山区的幽暗巉岩和炽热土地相类似,西班牙人在神学和信仰上的狂热呈现出一种沉郁的激情,这种激情使得西班牙的绘画远离世俗的轻快与悦目。即使有一部分画家的风格偏于精致和细腻,但论其精细和纤弱之感总是不如意大利和北欧。西班牙人的冲动特质似乎使他们的艺术更加倾向一种较为粗重的表现形式,因其粗糙,反倒彰显其厚重与力量;因其笨拙,反而尽显其挚诚与谦卑,西班牙绘画中大量黑色的使用更加强调了这种力量感。这个民族的审美好像格外喜爱黑色,这些黑衣人和黑色的背景不仅带给我们画面中沉着的质感,更具有一种神秘的魔力。这种神秘特质贯穿着远古的洞窟壁画、中世纪的罗曼艺术、哥特艺术乃至当今的西班牙艺术,似乎是独属于西班牙艺术家的基因密码。 西班牙的艺术强调生命的体验,而并非优美的理想范型;欣赏人的独特个性、运动之美而并非静穆之感。这种艺术上的特质就好像草蛇灰线,在西班牙的艺术传统中代代承袭。无疑,埃尔·格列柯的艺术正恰逢其时。他的艺术特色就是致力于精神化形象的塑造,而崇高美、力量感则随着对精神的强力表现而应运产生。虽然他来自希腊,但是他的同代人却称埃尔·格列柯为“西班牙精神的守护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