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艺术学理论 >

论艺术管理的专业品格与学科理念


    内容提要:在艺术管理专业已然获得重要进展的当代,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课题也已提上议事日程。长期以来,经过全国众多院校的精心建设与涵育,艺术管理专业呈现出极具活力的风貌。但艺术管理作为学科的存在仍显得不够成熟。对艺术管理专业与学科的建设与探索,既应充分看到其联系与互融,也应洞察其差异和区别。基于艺术管理的当代形态,其专业建设呈现出鲜明的品格,包括形态开放、机制灵动、多样衔接、包容辐射等。而作为艺术管理学科,也已在其本体逐步显现出明晰的理念,如宏观视域、多元交叉、跨界融合、分类建设等。
    关 键 词:艺术管理/专业与学科/专业品格/学科理念
    作者简介:田川流,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特聘教授。
    近年来,艺术管理作为专业建设,已然获得了重要进展,并逐渐拥有了属于自身的专业品格。与之相随,关于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课题也为人们所重视。虽然作为一个学科的体系性建设还属于初始阶段,无论是对艺术管理学科属性及其理念的认知,还是对艺术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以及研究方法的建构,均有大量工作要做,但经过众多学人20余年的艰苦努力,不仅锻造了属于艺术管理的专业品格,同时也在不断勾勒和显现出富有中国特色艺术管理的学科理念。这正是人们长期砥砺、不懈探索的结晶。推进艺术管理专业与艺术管理学科的同步发展,方能适应当代社会对艺术管理的多元需求,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已成为艺术管理学界的重要使命。
    艺术管理专业的兴办,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的重要现象。1990年前后,教育部批准有的院校开始兴办相关专业。从最初的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到1999年前后的公共事业管理,再到2013年开始兴办的文化产业管理,以及2013年前后出现的艺术管理,均是人们在相关专业建设上的重要探索。长期以来,经过全国各地几十所院校的精心建设与涵育,艺术管理专业呈现出极具活力的风貌。
    其一,不断探求艺术管理专业的特质。艺术管理是人类运用艺术学、管理学的理论对于艺术活动实施管理的行为。人类的艺术管理活动有一个由低到高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有着由无序到有序嬗变的历史。在漫长的农耕社会,艺术管理活动虽早已存在,但从实质上讲,那时的艺术管理尚属于无序的、自然的态势。只有到了近代或现代社会,在管理科学的影响与促动下,人们才开始对艺术活动实施有序的和自为的管理,并逐步形成了科学的管理理论与管理体系。
    在艺术管理学中,艺术科学与管理科学均成为其核心理论。无论任何社会的管理活动,其本质都是人们依据相关理论或原则,对于一定人类社会活动所进行的有规范、有组织、有目标的管理行为,艺术管理学正是管理科学在艺术管理活动中的实际运用。作为艺术管理学,又需要充分遵循艺术活动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艺术活动所独具的特点,例如充满想象与感性、主要运用形象思维、意象思维,以及创造意象、形象与意蕴的特点等。因此,艺术管理活动不可能照搬管理学原理,以及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具体规则,而要遵循艺术活动特有的规律及其活动方式,同时充分借助管理学原理,实现科学的和创造性的管理。
    其二,确立艺术管理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科学的艺术管理,将推进文化艺术建设与发展、提高艺术活动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展社会文化生产力、提升人民大众的文化艺术素质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目标。当代的艺术管理,需要把建设既具有民族特色又能够与世界各国沟通与交流的理论体系作为专业及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实践的艺术管理,应紧紧伴随社会文化建设的发展,适应社会文化和艺术活动的要求,实现对各种艺术活动整体运行的建构与驾驭。创新的艺术管理,须密切关注社会艺术活动的开展,以及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种因素影响下艺术管理的不断创新,推动艺术创造内在机制的不断优化。
    其三,凸显艺术管理专业的基本特点。有关艺术管理的特点虽有不同认识,但在其重要方面,基本可以获得共识。一是当代性,艺术管理是当代社会具有开创性的新兴专业与学科,它以艺术学和管理学理论为基础孕育而成,同时广泛接受其他相关理论的指导,具有十分鲜明的当代性特征。二是拓展性,艺术管理具有新颖的学科内涵和理论框架,对于艺术学学科本体具有积极的贡献,同时对于相关理论学科也有重要的影响。基于本身内在的活力与潜质,艺术管理具有继续实现拓展的空间和可能,旨在推进当代艺术活动实现更高的目标。三是交叉性,艺术管理具有与其他各人文学科或科学技术相互交叉与融合的可能,同时能够在不断吸取各相关学科内涵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嬗变。四是应用性,艺术管理学具有鲜明的应用性与实践性特征,属于应用理论性学科。经过多年建设,艺术管理学已经基本具备了一个成熟的专业应具有的办学模式及学术要素。
    其四,重视艺术管理专业的社会应用及其实践价值。艺术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科学的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19世纪中期以来,伴随工业革命的完成,社会对于工业或企业的管理逐步走向科学与规范,管理科学研究也应运而生。进入20世纪,随着管理科学的持续发展,管理学不仅在企业、经济、行政等方面显现其突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同时逐步渗透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管理活动与日俱增,科学的艺术管理学理论逐渐形成。这一过程表明,该专业与学科的日益成熟与科学化、规范化,始终是与当代艺术活动及其人类社会实践紧紧相连的。
    艺术管理实践的基本宗旨,是指艺术管理者应当既尊重经济活动与市场的规律,同时又应尊重艺术活动的基本规律,通过实施科学的管理,保障艺术活动的顺利进行,努力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艺术管理实践的具体目标,主要在于艺术管理应通过对艺术活动的创意与策划,对艺术生产人员的组织与遴选,以及艺术活动资金的筹划、艺术活动的实施、艺术活动与产品的传播与宣传等方面的制约与引导,确保艺术活动及其产品创制有序与高效地运行,实现多种效益。艺术管理实践的运作流程,是指在艺术管理实施中,须从获取和处理信息入手,经由对于艺术活动的策划,形成最佳决策,并在艺术活动运行的始终显现出有效的控制、制导与反馈,其间既包括对于艺术活动的策划与论证、资金的筹措与使用,也包括对于人员的调控、实施过程的监控,以及对于各种风险的预测和防范等。正是基于艺术活动的当代特性,艺术管理实践在其每一个环节乃至全过程均充满着创造性。艺术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管理或者行政管理,管理者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于意象及意蕴的创造力,使管理过程充满着对艺术家的尊重及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并通过管理活动,形成对艺术创造的推进。艺术管理的专业建构,正是充分遵循了以上特性。
    其五,培养高素质的艺术管理人才。在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艺术创作的态势下,社会急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和创意人才,而在这方面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艺术创新的瓶颈。因此,高等院校加快培养高素质的艺术管理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艺术管理者应具有深厚的理论积淀与丰富的知识,除却一般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管理理论之外,其他人文学科诸如哲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民俗学等也已成为该类人员理论与知识的基本构成,而当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不可或缺,艺术管理者应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包括各部门内外的协调与统一、人员的组织与领导、资金的筹划与使用、经营活动的运作、与社会各层次受众的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对于人才的培养,艺术管理专业更注重其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训练,以促使管理者为艺术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艺术创造得以顺利运行。
    当艺术管理终于成为政府及社会充分认可的新型专业时,人们进而看到,尽管不少院校已将艺术管理作为二级学科设置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之下,构成与艺术管理专业同步建设的格局,但艺术管理作为学科的存在,仍显得不够成熟。专业是学科的依托,学科则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注重与社会需求相关的人才培养,学科则重视一定领域学术特质和理论架构的体系性研究。随着社会艺术管理活动的迅速展开,以及对艺术管理人才需求的大量增长,将艺术管理作为艺术学理论中的应用性分支学科加以建设,已成为当下艺术学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仅仅将艺术管理停留于专业层面而不注重其学科的研究,已不能适应社会文化艺术建设的需求,同时也会影响和阻滞艺术管理专业的深化发展。
    一门专业与学科的诞生,通常要求该专业与学科应具有科学的理念,在办学宗旨、学科性质、培养目标、研究方法、课程体系等方面显示出鲜明的特色。推动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实现同步发展,对其内在规律和特点进行持久与充分的研究、构建与深化,正是坚守科学理念的体现。对艺术管理专业与学科的建设与探索,既应充分看到其联系与互融,也应洞察其差异和区别。在通常情况下,其联系与区别往往是融为一体的。
    重视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近30年来,世界经济一体化业已形成,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高新技术融入与影响着包括艺术在内的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促使艺术活动及其内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艺术管理活动的全面展开,对管理类人才的大量需求,已成为21世纪以来文化及艺术领域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艺术管理专业的设置,适应了社会大量文化艺术机构与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以及对艺术管理活动一般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对大量属于微观艺术管理层面活动规律与特点的认知。艺术管理学科建设的加强,更推进了艺术管理科学体系的建构,以及对社会各层面艺术管理活动规律的把握。其间,艺术管理的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可以做到职能的互补,共同建造当代社会文化艺术活动所需要的艺术管理理论体系与科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与平台。
    强化多样性人才的培养。作为专业的重要使命即在于人才的培养,而学科则更注重于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基于社会对艺术管理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艺术管理专业需要将其重心置于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建设与提升上,而学科建设则须更多地集中于对艺术管理客观规律及其理论体系的建设,其专业建设侧重于一般和普及型人才的培养,在当下主要体现在本科专业层面,其学科建设也需涉及人才的培养,更多的在于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层面,既要求教师与研究生协同进行艺术管理理论研究与体系建设,同时也形成对较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由于社会高等院校层次的差异以及建设目标不同,一般本科院校已将其重心放到本科专业上,努力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艺术管理人才。而作为较高层次的特别是具有博士培养资格的院校,则应将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该类院校也需要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但更多是培养较高层次的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宏观操作能力的人才。
    倡导理论与应用的并行。艺术管理的专业建设注重于教学体系的建构,以专业目标、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师资建设为重心,其教学与人才培养具有较突出的应用型特色。而学科建设则将艺术管理的客观规律及其整体艺术管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逐步建构形成属于学科自身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研究方法,以及对当代艺术管理活动规律性的认识。其专业建设同样需要理论研究,但更多的是运用艺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实现对艺术管理活动的理论认知,同时辅以大量对学生的实操性教学。艺术管理的学科研究同样也会面对大量社会艺术实践,但其主要是通过必要的应用性与实践性活动,为探索艺术管理的内在规律积累材料和经验,提升该学科整体学术水准。在理论与应用之间,专业性教学要求学生尽可能掌握艺术管理的一般理论和知识,同时对专业技能予以更多重视;艺术管理的学科研究则要求全面观照艺术管理活动的运行规律,包括管理体制与机制建设的特点,因此就需要将更多力量放在理论研究方面,其研究对象既包括艺术管理的基本规律及其理论,也包括社会艺术管理实践,偏重于应用理论型研究。
    凸显对多学科的倚重。人们很早就看到了艺术管理跨学科跨专业的特性,认为艺术管理专业是以艺术学为基础,以管理学为依托,以多元学科为支撑的新型专业或学科,在这一方面,其专业与学科建设是一致的。教育部将艺术管理设置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之下,正是看到了艺术管理对艺术学理论的承接与倚重。但是人们也清醒地看到,艺术管理不是单一地从属于艺术学,而是与管理学科直接连接,同时又与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是这种多元交叉的关系,使得艺术管理作为专业和学科,拥有了多元的知识结构和理论属性。但是,作为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在与各学科实现交叉与融合时,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基本理论完全一致的基础上,艺术管理的专业建设更多地借鉴和汲取多学科的应用层面与技术层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能够在专业能力方面具有更多样的特点,对社会拥有更突出的适应性。艺术管理学科建设则更多汲取和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素养,对艺术管理活动具有更科学的把握,推进艺术管理学科体系不断趋于成熟和显现出自身独有的特点。
    正是在当代社会驱动及其专业和学科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艺术管理专业与学科的相互关系。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离不开学科,学科也离不开专业,没有成功和优质的专业,就无法为学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与案例,难以推动进学科研究实施对其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没有高水平的学科建树,也难以为专业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专业建设只能停滞于一个较低的层次。
    长期以来人们在艺术管理专业建设方面的艰苦实验与探索,使其专业机制趋于完善,课程建设逐渐成熟,办学水平获得提升,同时也为持续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基于艺术管理在文化艺术领域多层面地展开活动以及多层次地发挥作用,其专业建设已然呈现出鲜明的品格。
    第一,形态开放。艺术管理专业大部分开设于艺术院校,自创立初始起,即显现出与传统艺术类专业的不同,在其专业形态上呈现出开放的特点,为以培养艺术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使命的艺术院校增添了一抹亮色。在其培养目标方面,该专业不以造就艺术家为使命,而以培养当代艺术管理者为己任。该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对艺术专业技能有着精准的把握,又要对某些种类艺术知识较为熟悉。特别是当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越来越看到艺术管理的重要地位,其人才培养更成为艺术院校当仁不让的任务。在其师资建设方面,该专业显示了不拘一格的特点。当高校尚未出现同类专业师资培养机制时,较多艺术院校以来自不同学科的师资为基础,引领他们向着艺术管理方面转型,使不少原来从事其他专业教学的人们转而成为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师,并通过在岗培训及赴国内外相关院校进修,促使其教师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以适应和达到艺术管理专业的要求。有不少教师经过多年历练,已成为该专业的专家或者教学骨干。及至近年,较多艺术管理硕士研究生和部分博士研究生的脱颖而出,为艺术管理专业充实了属于本专业自身培养的教师和理论研究人才。与此同时,一些院校长期聘用社会艺术机构和企业的专家担任教职,他们以其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为该专业带来新鲜气息,增添了活力。
    第二,机制灵动。艺术管理专业办学伊始,就显示了其充分的灵动性。它不拘于传统的艺术教育规则,在没有既定规范的条件下,努力显示其办学的能动性,创造了与传统艺术教学迥异的特色。在课程设置上,该专业在基于自身院校整体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探索课程建设的新路径,使该专业既在全国层面上逐步形成了相对统一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核心课程体系,同时也推出较多与自身院校学科特点息息相关的、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课程。该专业重视理论与应用的并重,各院校在实践创新中,根据自身院校所处区域的特点和社会需要,努力建设与之相适应的艺术管理专业创新性实验平台,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将理论与知识融入社会实践与管理创新的实际活动中,获得了多样能力的较快提高。其中包括创意与策划的能力、对艺术活动整体运作的制控能力、对艺术活动风险的预测与防范的能力等。该专业依据社会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与授课方式,使学生既能适应艺术活动的进展,对各领域艺术管理的特性予以不同程度的把握,又能懂得当代高新科技特别是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熟练运用科技手段从事较广泛的管理活动,满足人民大众的多元文化诉求。
    第三,多样衔接。在艺术管理专业建设不断深化发展的进程中,实现该专业与各相关专业及艺术领域的衔接,充分显现其宽广、多样的特点。一是与艺术院校各类专业的衔接。艺术管理涉及不同艺术样式的管理,为使该专业学生掌握艺术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技能,就须令其与相关艺术类专业或方向实现连接,充分了解相关技能性专业的基本特性及创作方式,实现艺术管理专业与各相关艺术专业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二是与人文学科诸多专业的衔接。特别是与艺术管理密切相关的经济管理、市场营销、艺术传播等类专业的知识、理论和技能,更为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所必需。三是与社会各类艺术活动领域相衔接,即根据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以及院校自身的特点,分别建立与社会相关艺术领域的密切联系,实现深层的沟通与互补。在必要时,该专业也可分解出如演艺业管理、视觉艺术管理、设计管理、影视管理、数字技术与艺术管理等分支专业或方向,或者将艺术市场、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博物馆、社会文化,以及创意与策划、市场与营销、传播与消费等分别作为具体专业方向,使专业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契合性。
    第四,包容辐射。艺术管理专业自初创起,就打破了传统艺术教育某些封闭的态势,体现出既包容兼蓄,又宽广辐射的特点。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它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部类,而是将其视野充分扩展,不仅与相邻专业实现充分地融合与互补,而且与各相关文化艺术部类实现互融,将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均纳入研究范围,充分彰显自身交叉与跨界的专业特点使该专业具有较强的辐射性。在该类专业创立初期,不仅出现于艺术院校,而且也出现于其他院校。而今,在艺术院校普遍设置艺术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较多综合大学、师范大学、理工类大学,以及政法类、经贸类大学也陆续设置该类专业。在艺术管理本科专业不断健全与完善的基础上,各院校以本科办学为基础,加快提升艺术管理的办学层次,在全国较多院校设置了硕士研究生层次,更有多所院校依据自身院校的办学资质与综合实力,及时推出博士研究生的办学层次。研究生办学层次的确立,也有力地反哺本科教学,推动本科教学的发展。近年来,大批优秀的艺术管理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文化与艺术建设的前沿平台,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该专业的辐射性还充分表现于对各相关艺术活动领域的渗透与交叉。特别是在当代文化产业与艺术市场迅猛发展的态势下,各部类艺术创新活动均亟待艺术管理与艺术创意类人才的加盟,该专业为此类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在前所未有的文化发展历史机遇到来之时,该专业可以充分和自由地施展能量,将自身的研究成果、价值理念与多样的人才奉献于社会,在与社会各相关领域和产业的深度融合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艺术管理专业不断走向成熟,已经凸显其多样与鲜明的特征时,人们迫切地感到,它不再单一地呈现为某一艺术种类价值与意义,而应将其置于更广泛的领域和更高的平台,获得对于艺术管理内在规律与发展前景的全面认知,以及对其综合能量的自由驾驭与拓展,令其发挥更显著的社会作用。正是在这样的基点上,人们将艺术管理学科的建设任务提上议事日程,同时也已看到其本体逐步呈现的学科理念。
    第一,宏观视域。艺术管理学科重视对人类艺术活动优秀遗产的继承和弘扬,以及对世界各国艺术管理理论与实践成就的研究与汲取,表现出十分宽阔的视域及襟怀。近代以来,人类社会不仅在各门类艺术创作方面获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在更多领域,包括艺术管理、艺术传播、艺术经济、艺术教育等方面获得大量成果。各国文化与艺术建设的经验均具有一定价值,是该国人民和文化艺术界长期努力和辛勤建设的结晶,应当得到充分尊重。同时,无论任何国家的艺术管理成功的经验,均属于当代人类共有的财富,应由各国人民共享,获得继承和传扬。艺术管理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特色,广泛吸纳来自不同国度的艺术管理经验。扩大视域,有助于推进当代艺术管理活动的运行与发展,实现艺术创新的更大效益。
    近几十年以来,中国文化艺术管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当代艺术管理活动中人们对艺术规律的把握、政策的制定、策略的掌控等,既得益于对我国历史上艺术管理经验的继承,也离不开对世界各国艺术管理经验的汲取。艺术管理学科理论视野的展扩以及跨国交流与文化贸易的需要,促使该学科具有了突出的开放性与凝聚力。该学科不拒绝任何国家的先进经验与理论,对于那些文化发展相对较快的国家和地域的经验更应予以特别的重视,通过交流与鉴别,使之成为我国艺术管理理论建构的组成部分。
    第二,多元交叉。在艺术管理学科建设中,重视艺术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是重要的。不同领域、不同部类、不同地域的管理理论及其管理实践均具有自身的特色,同时具有浓郁的当代性与整体性特质。充分展开对于艺术管理的多元与交叉性研究,是驱动艺术管理学科走向科学与规范的重要举措。
    多元交叉,首先体现为艺术管理学与各相关人文学科的交叉。艺术管理学科理论以哲学和美学为理论基石,以艺术学为核心,以管理学为支撑,同时也对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信息学、人类学、心理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特质予以汲取,成为一门具有多元文化综合呈现的新兴学科。
    多元交叉,其次体现于各艺术门类管理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作为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管理特色显然具有一定差异,但又因其拥有艺术的共同要素,以及各门类艺术的管理理论、管理策略、管理方法等,又具有实现融合与互补的可能。通过融通与整合,方能形成当代艺术管理的优势与特色。
    多元交叉,最后体现于不同区域艺术管理经验与特色的互融。各区域艺术管理活动既具有整体的同一性,同时又具有各自的特色。科学的艺术管理既应充分看到各区域艺术管理的优势,又应科学地把握不同管理特色的交叉与互融,使其在不断吸纳各种相关质素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张力与效应。
    第三,跨界融合。在艺术管理学科的深化建设中,逐渐显现出跨界融合的态势。基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艺术管理学科需要在与社会各相关领域及产业的深度融合中,实现转型与提升,以及对更多元素的汲取。无论何种学科,既应重视其学科发展历史的研究,又应重视该学科内部各要素的显现,以及与其他各相关学科的连接。作为新兴学科的艺术管理,本身就属于多学科交叉互融的产物,其发展中的跨界融合更是题中之意。
    艺术管理与社会经济的融通。历史上许多社会与民间的艺术活动大都与经济和市场活动息息相关。正是经济的融入和促进,为艺术活动增添了巨大动力。历史证明,没有经济作为驱动的文化或艺术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难以获得较大发展的。而在今天,艺术更以其显著的经济特色活跃于社会领域,推动社会文化产业的运行,促进国家文化综合实力的提升。艺术管理理应在这一领域发挥其重要作用。
    艺术管理与民族文化的融通。中华民族的文化理想不仅得益于各民族其各个时期的文化积淀,同时也得益于不同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正是以多民族文化融合为基础,以汉民族文化为呈现主体的文化创造,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样态。其间,不同民族的文化样式与艺术特征也存在一定差异。正是其差异,成为区分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依据。当下我们对各民族艺术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正是基于当代文化建设的需要,对艺术管理科学认知的不断拓展。
    艺术管理与传统文化的融通。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获得永恒的生命。当代艺术管理的理论研究及其实践,与传统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连接。不仅表现于理论层面的认知与深化,而且大量属于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传播与教育,均属于管理的范畴。艺术管理应当在这些方面有更大的作为。
    艺术管理与科技文化的融通。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生活,同时也渗融于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艺术管理不仅需要密切关注和促动科技与艺术的互融,以推进艺术创新及其优质艺术产品的大量涌流,而且也要在其管理活动中引入科技的因素,使其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获得较大的提升。
    第四,分类建设。分类建设,即依据不同地域不同艺术类别的特点,实施有差异的建设方略。在艺术管理学科中实施分类建设,正是科学的管理理念的充分体现。
    分类建设是一种差异化的理念。世界各民族和地域的文化艺术,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异性,其管理活动同样也具有各自的特质。依据建设中国特色文化艺术的需要,应在艺术管理的基本理念、管理目标、管理方法等方面采取分类研究与建设的策略,特别是表现在不同艺术种类与不同区域艺术等方面,更需要采取有差别的方式。
    基于文化与艺术门类的众多,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之间实施有差异的建设方法十分必要。各类艺术无论是在其创作方式还是传播和营销路径等方面,均与其内在艺术特点及规律相联系。不同类别的艺术与文化样式之间,既具有同一性特点,又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人们须采取与各艺术种类更为契合的管理策略。随着更多新兴艺术活动与样式的出现,例如数字技术与艺术等,更对当代艺术管理提出新的诉求,要求人们必须采用差异化的方式,更具针对性地实施研究与建设。
    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间文化与艺术特色也具有一定差异。面对不同区域文化与艺术的特色及其发展规律,管理者既要尊重不同区域文化与艺术创造的特点,又要十分重视区域间文化与艺术的交融与互补,实施有差异的艺术管理。与此相关联,高等院校艺术管理类学科建设,也应与自身所处的区域经济与文化特点相适应,在其建设理念及其管理方法和途径等方面,研究和推出与区域文化建设相一致,与当地人民大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举措,采取更为丰富与多样的管理策略。
    艺术管理作为一个新型专业和学科,已经在时代大潮中显现出极强的生命力,而在未来社会文化及艺术发展中,其专业和学科更需通过相互支撑与深度融合,既凸显特色又相濡以沫,持续显现其内在活力,发挥特有作用,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