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影子在奔跑》聚焦艾斯伯格症患者 艾斯伯格症,一种较轻的自闭症。从这个医学上的概念,设想一下为这种病症的患者拍一部电影,你会立即联想到什么?孤独,封闭,障碍,还是悲情?这些形容词,统统与《我的影子在奔跑》无关。正相反,这部由著名导演田壮壮出任艺术总监、方刚亮执导、张静初担纲主演的影片,尽管把镜头对准了艾斯伯格症患者——一个比自闭症患者更普遍但更没有受到关注的人群,但却没有走上俗套的煽情路线,反而全程都显得轻松、温暖,甚至时不时跳出一点诙谐和幽默。 影片用倒叙和插叙的方式,讲述了修直这个患有艾斯伯格症的孩子与张静初饰演的单身妈妈田桂芳之间,十七年相依为命、如影随形的生活,将这段感人至深又情趣盎然的特殊母子情娓娓道来。 “自闭症患者通常没有跟他人沟通的愿望,但艾斯伯格症患者则是用自己的方式跟别人沟通,只是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他们的方式而已。”影片主人公修直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的成长过程,充斥着各种大大小小意外,因为他总会不由自主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世界里,与周围的人们显得格格不入,难免遭到排斥、鄙夷,或者被视为麻烦和“异类”。 换句话说,就好像一部老式的调谐收音机,转动旋钮,总也调不到修直所在的“频道”。他头脑中的“频道”,似乎与大多数人都难以对接,那是一种特殊的“机械式”感觉和直线性分析事物的心理特征。幸运的是,他也有着超乎寻常的数学思维能力。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十七年后能够飞赴美国求学,这其中,年轻的单身母亲可谓竭尽全力、小心呵护,更多的是担惊受怕。 为了孩子,她失去了工作,放弃了恋情,甚至放下了尊严,只是为了让幼儿园接纳修直,宁愿天天义务来当“帮工”和讨好幼儿园的每一个人。没错,她就像修直的影子一样。当那个内心纯粹、沉默寡言的孩子在社会之中横冲直撞地行走时,总有她在身后气喘吁吁地追赶,唤醒他因为挫折打击而想要关闭的心灵,修补他人际关系中一次又一次裂痕,架起儿子与外部世界沟通的桥梁。 直线思维的修直始终无法理解,田桂芳(母亲)是个数学白痴,可为什么却总能猜到我跑到哪里,懂得我在想些什么?所以,修直感叹:田桂芳就是我的天!当然,修直最后终于读懂这片天。影片一开始从修直出国前离开机场回去寻找母亲切入,一路穿插十七年的回忆片段,回放无数次母亲寻找儿子的情景,最后以儿子找到母亲而画上圆满的句点。让人感慨的是,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多的付出,这样一对母子其实只是在相互寻找,并最终用爱给彼此的“频道”解码,酝酿出最深沉的亲情。 这样一部情感主线的电影,方刚亮导演将它拍得毫无刻意的沉重,哪怕有矛盾激化的情节,也往往在高潮未显时即淡出或者予以平伏。这样的处理手法,是由影片独特的拍摄视角和风格决定的。影片全部由手持、跟拍镜头组成,追求写实风格,并且用大量卡通式、色彩夸张的画面,直接从修直的视角观察周围、推动情节。 即使不是直接的画面视角,也会引入大段的内心独白,反映修直的思维逻辑。可以说,整部影片都是修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这个患有艾斯伯格症的男孩眼中,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简单、质朴、理所当然,也就自然不会有过于激烈的情绪表达。所以,本应辛酸苦楚的情节往往被轻快的画面带过,整个故事没有生硬沉重的涩感,反而有更多会心式的浪漫和温暖。 也正因为如此,观影过程中,我们往往不再刻意强化修直的“病症”特征,而只是将他看作一个好动、叛逆、有些怪癖又有些天赋的男孩。试想一下,我们身边有多少这样的孩子?他们中又有多少需要我们的理解、包容,而不是被打入“另类”?或许,我们要更多学会用孩子的眼睛来解读世界,用爱来为每一个相似或者不同的心灵“频道”解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