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描写教师的戏,选题、立意都非常有价值。 作品结构很别致、很独特。四场戏分别是“昨天”“前天”“今天”“明天”。故事都发生在偏远的山村小学:第一场“昨天”,年轻的乡村教师王元以独特的方式“收服”了调皮小学生猴皮精,却在大雨带来的泥石流中,为保护猴皮精和学生们,献出了生命;第二场“前天”,一位名叫洪梅的老教师前来接替去世的王元老师。通过洪梅老师的回忆,故事意外地跳荡到王元老师的童年——当年调皮的小王元被洪梅老师“收服”,在一次山洪暴发时,又被洪梅老师舍身相救,从此立下了当老师的志愿;第三场“今天”,失去王元老师的孩子们,靠着对老师的回忆,彼此温暖,支撑着艰难的生活。内疚的猴皮精,学着以王元老师的方式,帮助着受伤的同学山妹;第四场“明天”,未来的某一天,长大成人的四名同学重回乡村小学,看到了像王元一样留在这里、成为乡村教师的猴皮精……教师的职业精神在三代乡村教师的身上传承着、发扬着。 围绕着主人公王元老师,全剧描写了三代乡村教师的成长。它跳出了一人一事的叙述,以一种新鲜、自由的时空切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具有历史纵深感的师心传承的故事。剧中有一句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台词:“因为我是老师!”真正的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精神的引领者,是孩子的人格榜样,是在言传身教中,决定了一个孩子未来会不会相信这个世界、爱这个世界的示范者。所谓春蚕到死,所谓蜡炬成灰——教师是一份需要交付全部身心的、几近神圣的职业。身为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恰恰是这份如山如父、如水如母的质朴大爱——师心!全剧以回环式结构,从王元的形象塑造,最后指向这一代孩子再一次接过老师的职责,让主题在情感的延展中自然流淌出来。 剧作除了结构上的新颖,也有意识地注意到了师生关系中的个体生命对个体生命的影响。王元老师的出场,是淘气鬼猴皮精用写在黑板上的“玩老师”三个字呼唤出来的。而王元老师更以“大男孩”“大顽童”的形象给予了呼应。应该说,剧中的王元老师,具备了一个独特的戏剧人物形象的雏形:曾经淘气、叛逆的小王元,因为遇到了柔弱却包容的洪梅老师,最终成为了“这一个”王元老师。之后,“这一个”王元老师,征服并影响了又一个淘气、叛逆的猴皮精……我一直非常赞赏一句话:最好的教育,就是使每一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每一位优秀的老师,首先一定是一个真实的、温暖的、包容的、人性味十足的人。然后,再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春风化雨”,面对每一个不同的孩子。 这部戏的主创团队,包括演员,除了编剧陈传敏是业内资深专家,其余都是年轻人。在年轻导演许曼地的总体把握和带领下,他们在舞台上充满活力,整体呈现出大胆、大方、现代和开放——心胸、视野、审美趣味的开放。我感受到了年轻戏剧工作者们的热情和艺术追求。 这部儿童剧在舞台呈现上有着自己的追求。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番特别的用心和可贵的努力——儿童剧创作中往往首先要考虑:怎么让孩子看下去,怎么让孩子懂?如果孩子看不进去,无论多么深刻的思想,多么动人的剧情,都会是白费的。怎么抓住孩子们的注意力,这是需要特别去解决的。本剧所采用的歌舞化样式,不仅动听、好看,更是对青少年观众需求的一种特殊关照:可以帮助并不了解偏远山区生活的小观众们,顺利走进那一片遥远而陌生的生活——能够进剧场看戏的,都是衣食无忧的孩子。怎么让他们理解那群贫困山区孩子的生活,必然要从引起关注开始。关注之后才会了解,了解之后才会理解。怎么让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片灰蒙蒙的、艰苦的生活场景有色彩地呈现在舞台上,这些都是需要费心思的,需要寻找、创造一种更加活泼、丰富的视听方式。剧中采用了歌队,并大量使用童声合唱,其音乐完成得非常好。旋律优美、单纯、动听、上口,演唱录制的质量也非常高,清亮纯美,带给全剧一种现代感。作用在戏剧中,它又构成了咏叹——属于少年的欢快咏叹,也是对剧中人物、主题思想的咏叹、诠释和升华。同时,大量的歌唱也使这部近于散文诗的戏剧以情取胜。舞蹈及肢体动作的编排,也有许多新意。 《天堂里的老师》这个戏不仅应该演给孩子看,更应该演给大人看。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许多潜能的发现、许多人格的形成甚至许多命运的改变,都跟自己经历过的老师有关。老师不同,结果不同。整个社会对老师的尊重不仅仅是对一种职业的尊重,也不仅仅是对一种高尚美德的尊重,而是对文化的尊重。这个戏还应该给现在担任教师的人们看,他们是塑造民族未来的灵魂工程师,这部戏可以形象地唤醒师心、师德。 (作者:冯俐 系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