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内苦特在《没有国家的人》中说:“如果你真想伤害你的父母,但天生又当不了同性恋,你至少还有个办法:投奔艺术。” 这个82岁的老嬉皮感叹说,老天,玩艺术不管玩得好或烂,都能够让你的灵魂成长。两年后的2007年他死掉了,纽约的SOHO区呈现出一片萧索的景象,虽然在华盛顿广场依然有遛狗的人、慢跑者和驻足的观光客,但不远处的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早已大部分关张,只剩下一些临街的小艺术品商店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纽约新的艺术区正在确立,穿过布鲁克林大桥,在布鲁克林区的大都会街,艺术家们找到了新的地盘。 在另一座充满了活力与疯狂的大都市,在遥远的北京,新的艺术秩序尚未确立,而旧有的艺术规则早已被打破。中央美院的毕业生们,无论是在“学院之光”中的获奖者,还是那些在毕业展上没拿到名次黯然将作品移走的同学,他们无一例外的表示要当职业艺术家的决心,即便那些为谋生而找到工作的年轻人,也坚信自己不会放弃绘画。 艺术家就那么好当吗?是的,在北京,这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火热的艺术品市场、开着名车的前辈老师以及越来越高企的拍卖价格,是如此地盅惑人心。但真正做一名艺术家,除了画功的必杀技之外,人品如何更是考验艺术家的通行证。 一、对视觉艺术一窍不通的人买了昂贵却非常令人怀疑的艺术品时,你该怎么办? 作为一个艺术家,这个时候保持缄默是最重要的,当然,高明的手法是顾左右而言它,搜索字句从一方面如何如何到另一方面如何如何,虽然怎样怎样但是怎样怎样,总之,面对同行的作品能中肯的评价而不诋毁,能隐隐地表述自己的理解而不伤害收藏家的感情,是一个艺术家维持体面的方式之一,艺术家必须做到品正貌端,无论是征婚、交友还是跟客户吃饭,这都是最重要的道理。 二、在出席朋友的画展时,该如何表现? 首先,每出席一次朋友的画展,就意味着当你的画展开幕时,增加了一位嘉宾的候选。即便有事不能到场,也应该用电话或短信解释再解释,以确保对方明确地感知到你的诚意和抱歉心理。如果能够到场,那么千万注意不要抢了朋友的风头,不要谈论自己或他人的作品,否则有违伦理。四处安放的作品散发着小狗尿尿的气味,这明确标识着是对方的地盘。至于对方为了办画展而疯狂赶工的场景,还是忘了吧,“赶制”这个词意味着当代艺术对国家GDP的贡献,比中国纺织品工人的贡献并不弱。试着将朋友的画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少用形容词,多用武断的结论。 三、如何显得不势利? 尽管势利已经充斥着这个行当几千年了,不势利几无可能,但是显得不势利,依然是一种起码的礼仪,开炫耀式跑车、用西方生活方式武装自己、趋于保守和小范围社交,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扶持一起出道和入行的老友、懂得报恩、替他人着想以及谦和的待人,是会获得众口称赞的。尽管就内心的尺度而言,你还是希望用作品说话,你深知艺术家靠他的作品立世,但浮华的世界,总是把这样的评价留给下一代人来完成。想想吧,不势利就意味着丧失标准,而势利就意味着自我孤立,为了攒人品,艺术家必须显得贤达。 四、交友数量与作品数量成反比、质量成正比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将创作时间压缩,而将交友时间延长,这是中国艺术家的通行法则,人气值和人品评价也因此构建。工作室越来越大,但作品越来越少,内心越来越虚弱。见过的世面越来越大,但作品越来越小,内心越来越找不到出路。所谓德艺双馨,说的就是艺术家的人品和创造力,随着交友数量的递增,作品数量锐减,于是出现很多没有代表作的著名艺术家,名望超高,作品不敢恭维。而那些交友质量较高的艺术家,则在互相促进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创作的动力。 五、你认识几个重要的艺术记者? 媒体与艺术家的关系具有共生性,他们相互被需要。认识几个重要的艺术记者意味着,他们对你的理解越深刻、与你走得越近,在报道上的喜好和偏向就越明显。媒体是使作品向大众、向商业流通的媒介物。作品与人品对于媒体而言哪个更重要?我的经验告诉你,一定是后者,不要跟我讲什么客观公正的见鬼话,在A作品好,人品好;B作品好,人品不好;C作品不好,人品好;D作品不好,人品不好四类选项中,A是必选项、B是可选项、C则最有望转变为A成为必选项、D是永远的出局者。 六、你想过有趣吗? 职业艺术家往往把责任感、使命感和为艺术史而努力的宏大目标套在自己脖子上,从而绞死在自我设定的圈套之中。其实没有任何人给你压力,你也不用考虑任何人的眼色行事,唯一需要问自己的是:你想过有趣吗?所谓自由、思想、创造力、颠覆这些意图都是假设。哈,面对无趣的大多数,艺术家再不有趣一点,实在会让人对他的人品抱有怀疑。 以上,既是对艺术家的忠告,也是对中国艺术家现状的描摹——你不正在这样做吗?
责任编辑:紫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