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前,央视频道推出《走基层百姓心声》的特别节目,发出“你幸福吗?”的提问。那些长期被边缘化的上不了“台面”的劳动者对如此“上台面”的问题显然毫无兴趣,既不想真实回答,也不会冠冕堂皇应答。艺术家当然是上得了“台面”的,提起画箱、背起画夹走遍五湖四海,西装革履、华裙艳服亮相于媒体的镜头前,那种浪漫与风光令多少人羡慕。然而,当代艺术家,您真的幸福吗? 你为什么而创作?为了谋生?为了工作需要?为了成名成家?为了获得某种荣耀?为了兴趣爱好?为了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为了内心的需求……想必为什么的都有。 当然,只要不触及法律,不违背基本的道德规范,无论为什么而创作,都是一个合理的理由。从小了说,都是个人的需要,从大了说,都是为社会服务。其实,不管你是以专业艺术家的身份出场,还是作为业余爱好者的姿态出现,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将如何对待艺术创作。 一些业余的、尚未成功的艺术家或许正忙于迎合各类美术展览,忙于模仿国内外成功艺术家的风格套路,忙于“创造”个性,忙于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拓市场,忙于自我炒作,甚至为获得社会关注而不择手段;一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则到了“收获的季节”,为了“高产量”而自我复制,为了“高收成”而四处走穴,开始享受富贵悠闲的生活,或者广纳“贤才”,为占据学术“制高点”做铺垫,甚至设法为自己树碑立传,试图流芳百世;而一些比较清高的艺术家,不管是否能够得到专业界的认可或社会的关注,都我行我素,既不关注当代美术的动态,也不关心当代社会的现状,整日埋头于书本知识的探究,埋头于绘画语言和艺术形式的探索……各色各样的创作态度都有。 对待艺术创作的不同态度,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审美格调和文化价值,也往往决定着艺术家心灵的充实感和幸福指数。艺术创作本是艺术家发自内心的一种审美冲动,也是艺术家实现人文关怀的一种途径。人文关怀是自觉而真挚的,审美冲动是朴素而单纯的,因而艺术创作的过程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然而,当今社会纷繁复杂,充斥着各种炫人耳目的名利诱惑,面对这些诱惑,一些艺术家动心了,将艺术创作当作换取功名利禄的一种手段。于是,以艺术的名义创作行画者有之,创作色情画者有之,刻意求新求异猎奇者有之,自残自虐者有之,裸身者有之……当然,艺术家同普通人一样也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有七情六欲,也在乎承担怎样的社会角色,在乎自己的社会声誉。这些都没错,但重要的是,艺术家是因此而有所感或有所悟,甚至提升其艺术境界和学术品格,还是因此而变得过于物质化,过于圆滑,过于爱慕虚荣,甚至因此而变得虚伪,以致完全丢失那份真挚而单纯的审美冲动,更丧失了艺术家应有的文化担当。 艺术家通过“以艺术的名义”而获得的名与利,或许满足了虚荣心,也获得了暂时的愉悦,但内心真的幸福吗?当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成为一种习惯,再巨大的利益和荣耀恐怕也无法填补内心的空虚,其内心必将渐渐升起一种难以言表的苦闷。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幸福不仅需要基本的物质满足,更需要一定的精神满足。这种基于物质性的虚幻幸福感最终将注定破灭。而那些封闭于画室中精研技术和修身养性的艺术家就能够幸福吗?这种回避现实的清高和孤独也未必是幸福的。 儒家的幸福观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积极进取,主张修身养性,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幸福观是一种崇尚自然的与世无争,主张远离“尘世”的纷扰,崇尚质朴的自然生活,从而实现心灵的自由自在。儒家的宏大之志和道家的超凡脱俗,对当代艺术家而言,都有些过于极端,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传统幸福观注重个人的内在修炼,强调质朴和真挚的生活态度,无疑是可取的。艺术家首先是匠人,匠人就必须踏踏实实,具备一种笃实的劳动气质。艺术家更是美的心灵的开启者,需要具有一种率真和虔诚的创作心态,以及对当代现实的真切关怀。艺术家只有做到内“真”而外“实”,才能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创作中真正表达出自己的内在心声,从而获得持久而充实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