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美术学 >

驳绘画中性别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艺术探索》(南宁)2009年 王玉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受两次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性主义思潮开始从社会生活蔓延到艺术界。在西方,它已经在学术上被理论家认定为一种后现代艺术思潮,形成女性主义艺术和流派。在中国绘画界也开始出现女性主义艺术和自谓的女性主义艺术家,并被部分艺术理论家、评论家所接受和认可。而本文认为在绘画中提性别主义是不合理的,并从主义的定义和男女差异的大小对绘画艺术的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驳斥。
    【关 键 词】女性主义/性别主义/绘画/精神内涵
    【作者简介】王玉,华侨大学 美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王玉(1981-),女,重庆人,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助教,研究方向:工笔人物。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53(2009)04-0053-04
    一、女性主义现状及其引出的问题
    女性主义这个词在当代中国艺术界的使用率越来越高,我们时常可以在各种艺术理论或评论中看到,可见这一股西方思潮正慢慢影响到中国艺术中的各个领域。在西方,它已经在学术上被理论家认定为一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中国受这种思潮的影响,也开始出现所谓的女性主义艺术作品、艺术家和理论,它们不仅被部分中国艺术理论家、评论家所接受和认可,有些作品还被评论家主观地加上“女性主义”的帽子。
    有一部分女艺术家的作品尽管是以女性题材为主,但并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是女性主义艺术;有一部分男艺术家的作品也是以女性题材为主,但是几乎没有评论家说他们的作品是女性主义艺术;还有一些男性和女性画家的作品是男性题材或是宏大的历史题材、政治题材,但是为什么没有广泛地出现男性主义的艺术的说法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表现形式上,不管国内外、现当代或后现代的女性主义艺术作品完全可以分到不同的流派之中。那么到底有没有女性主义艺术,绘画除了有工具材料之分、题材之分、表现形式之分、民族文化体系之分,是否也有性别之分呢?
    二、女性主义简史及其引发的概念
    1.女性主义的简史
    女性主义是与女权主义、妇女解放运动相联系的,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在西方19世纪末左右,是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一次浪潮。当时争论的一个焦点是要求性别之间的平等,强调男女在智力上和能力上是没有区别的,最重要的一个目标是要争取女性和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这段历史往往被称作“女权运动”。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一直持续到80年代,其基调是要消除两性的差别,改变女性附属于男性的现象。这次女权运动带来的是对于性别研究和女性主义的学术研究的兴起,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女性主义流派,尽管流派众多,但基本点是争取两性平等,改变女性受歧视压迫的现状。第二次妇女运动浪潮之后,女性主义的思潮像一条溪流不断地变化流淌,悄然漫过各个领域,并开始广泛影响文学、历史、艺术以至科学等学科。
    2.女性主义的概念
    “尽管人们对于什么是女性主义看法不一,但大体上说来,女性主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女性主义可以概括为以消除性别歧视,结束对妇女的压迫为政治目的的社会运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从狭义上说,女性主义就是指以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论原则。”[1]“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男性主义’的现代主义的衰落,在西方艺术领域中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女性主义艺术。”[2](p1)
    3.女性主义艺术的概念
    女性主义艺术“在美国和欧洲率先兴起后,女性主义艺术已经迅速发展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以明确的自我意识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女性主义断然拒绝视觉艺术中的形式主义理论和创作倾向,她们以独特的视角观察生活和世界,运用多样的材料、媒介和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心理和思想。”[2](p1)由此可见,女性主义艺术本来属于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内容,但它又反过来影响现代视觉艺术中的绘画、设计、摄影、雕塑、电影等。那么从绘画的这个角度来讲,什么是女性主义绘画呢?
    4.女性主义绘画的概念
    虽然女性主义已经对绘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这个概念似乎还没有得到明确。很多文章在采用该词时,都没有给它作概念上的解释或者引用某处已有的定义,而只是机械地理解,当我们把女性主义套在绘画上后,女性主义绘画也便产生了。
    我认为,如果按照前面女性主义的广义和狭义之分的话,女性主义绘画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题材、主题上是宣扬女性的存在、提倡和表现男女平等的思想的绘画作品;第二类是在作品中体现女性有别于男性的特有的审美视角与趣味、对相同对象的不同观点和处理手法、表现手法的绘画作品。
    这两类女性主义绘画的说法到底是否成立呢?我个人不太赞同,我认为以上二类都不能成为艺术中的一种主义。
    三、以上两类都不能成为艺术中的一种主义——女性主义
    1.在题材、主题上是宣扬女性的存在、提倡和表现男女平等思想的绘画作品只是社会意识形态在绘画中的一种反映,而社会意识形态中的主义不能成为艺术中的主义;思想内涵并不能成为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主义。
    (1)女权即人权,是政治范畴、社会含义,不是艺术范畴。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政治范畴、社会范畴、历史范畴的绘画都没有成为一种艺术中的主义。例如国外的《马拉之死》《自由引导人民》《希奥岛的屠杀》《梅杜萨之筏》《轧钢厂》《斯坦契克》《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国内的《毛主席去安源》《为什么》《重庆大轰炸》《1968年某月某日雪》《历代帝王图》《步辇图》《流民图》《转战陕北》《人民和总理》《红太阳光辉暖万代》《机车大夫》等。这些政治范畴、社会范畴、历史范畴的作品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内涵。总结这些不同内涵的作品,把它们划分为不同思想内涵的种类,于是便有了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英雄主义作品等的划分,但这些主义都是属于政治范畴、社会范畴、历史范畴,而这些范畴中的主义并没有成为艺术风格中的一种主义和流派。同理,女性主义艺术是在女权运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这个“女性主义”很明显属于政治范畴的概念,不属于艺术中主义的划分。因为主义在不同的门类中的划分是不一样的,社会思潮中的主义不完全等同于艺术思潮中的主义。与其说它是艺术上的一种主义,倒不如说它是一种社会思潮。因此,我们绝不能把这种政治中的主义和艺术中的主义混为一谈,更不能把政治中的主义牵强地附加在艺术的身上。
    (2)女性主义并不符合艺术中的主义的定义。那么什么是艺术中的主义呢?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主义”的定义有三条:一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二思想作风;三一定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体系。[3](p1497)对于艺术来讲,艺术中的主义的概念就应该是对艺术的学术问题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
    纵观中西方的艺术史,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是不厌其烦的讨论的核心(当然也有题材上的),除了主题、题材上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外,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中西方的绘画发展史是风格的演变史,在这不断的风格演变中,呈现出不同的主义和流派,所以主义和流派的演变是基于一定艺术风格变化的,而艺术风格“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固性的创作个性与艺术特色。”[4](p143)而个性和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表现手法。由此可见艺术中的主义和表现手法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在题材、材料相同或相似的情况下,独特的表现手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艺术的风格。总结这种风格的特点,将风格上升为美学主张,并理论化、系统化,便形成了艺术中的一种主义,而这些“思想观念、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群体”[4](p164),便形成了一种艺术流派。
    我们回顾美术史上的各种主义和流派,如学院主义、古典主义、印象主义等,不管是先有艺术思潮的引导后来形成共同的风格,还是先有共同的风格后来才总结形成主义,他们在风格上多少都有相似或一致的地方。但是在那些被评论家认定为女性主义画家的作品中,我们似乎很难在风格上找到共同之处。即便是一些有着“女性主义艺术”理论专著的理论家也在反思这一说法:“不同于艺术领域中的所有‘主义’,‘女性主义’并不表明或暗示对于艺术创造的形式方面的某种特定态度,或使用某种特定媒介或方法,甚至也不表明艺术家在创作一件艺术品时所最关切的东西。于是,什么是女性主义艺术?或者说,到底有没有女性主义艺术?便成为一个问题。”[2](p50)女性主义艺术的系统的理论的主张只限于政治范畴,它在绘画表现手法风格方面并没有独到之处,那么由此理解女性主义绘画就应该是主题、题材的概念。
    (3)女性主义艺术表现在绘画中应该是主题、题材的概念,但主题(思想内涵)和题材的概念也并不能成为一种艺术中的主义。主题思想不能变为绘画形式中的一种主义。如前面我们所说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英雄主义作品,这种主义上的划分只是主题内容上的划分,而不是艺术表现形式中主义的划分,比如:现实主义是一种主题内容,而写实主义是一种表现手法。同理,如果假定绘画中“女性主义”一说成立,它至多只能理解为女性题材,而不是表现手法中的一种主义。
    可是题材也不能成为绘画中的一种主义。题材只有历史画、军事画、风俗画、静物画、风景画、肖像画或者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之分,没有主义之分。女性题材只是属于人物画题材下的一个小分支,女性题材的作品国内外历代不分男女都有表现,如中国的何家英、李爱国、单应桂、陈子、潘玉良、孙多慈、李虹……他们都描绘过女性,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女性题材就表达了女性主义绘画宣扬女性的存在、提倡和表现男女平等的思想。
    (4)女性主义绘画作品的精神内涵的体现及其社会功能的实现。即便是许多女性主义绘画作品都力图在其作品中传达女性的存在、提倡和表现男女平等的思想。但有多少作品能够体现这一思想,又有多少作品能让观众领会到其中的意义?
    按照艺术的审美功能和社会功能这两大功能的划分。女性主义画家很显然是想在其作品中表达女性主义观念,也就是实现其作品的社会功能,准确的说是政治功能。历史上很多社会转折时期的绘画作品带有强烈的社会功能,比如前面提到的:《自由引导人民》《希奥岛的屠杀》《轧钢厂》《近卫军临刑的早晨》《为什么》《毛主席去安源》《流民图》《转战陕北》《机车大夫》《在风浪里成长》《送儿当红军》等。这些作品的社会功能十分明显地在这些绘画中展现出来,它们几乎不需要文字解释,就引起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强烈共鸣,许多人因为受到这些艺术品的影响和感染,投身到当时的时代大潮中去。可是那些被评论家认定为女性主义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和那些极力想在自己的作品中传达这样的情感的女性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似乎很难通过绘画作品传达他们的“深奥”的观点。
    “艺术作品完成之后,还没有和观众见面之前,称之为第一文本。经过观众艺术鉴赏之后就变成了审美对象,成为第二文本。第二文本是观众审美再创造的结果。”[5](p177)而大众的“艺术鉴赏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动地进行审美再创造。”[5](p177)因此“一部文本会生成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5](p178)同一件“女性主义绘画”不同的人因为性格、经历、教育背景、社会环境、文化水平等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第二文本”。因此,审美理解和创造的过程是相当个人化的,观众再创造出来的东西,很有可能和画家想传达的东西不一样,因此有多少观众可以理解得到女性主义绘画作品中的女性特有的精神内涵?女性主义绘画“第一文本”都有待斟酌,再加上“第二文本”的多种可能性,女性主义绘画作品所要传达出来的东西最后产生的影响很有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因此,社会功能能不能很好地实现,达到理想的效果,更是有待探讨。
    在很多时候,除了女性主义艺术家极力想在自己的作品中传达这样的情感以外,其他很多女性画家的作品往往被评论家或者理论家一厢情愿地戴上女性主义的帽子。中央工艺美院的院长常沙娜就公开声明:艺术是没有性别的自然人生。以画《母与子》系列而闻名的闫平也认为:“我认为艺术是无性别的。倘若说有性别的话,我认为也是人们用社会学的观点,人为地强加上去的。”[6](p13)就连经常被评论家们在“女性主义艺术”相关文章中提到的人物——蔡锦,她也认为:“我画画对我来说就像在绣花,在编织一件毛衣一样,至于它里面有什么象征的意义,那是别人的感觉了。”[7](p178)
    这些女性主义绘画在作品题材、表现手法和精神内涵上都很难找到共同点,所以这些女性主义绘画作品能不能传达女性主义精神内涵与女性特有的精神视角这样的主题,尚是一个问题。社会功能能不能如愿实现也是有待探讨的。
    也许那些所谓的“女性主义”绘画多少能够对男女平等起到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但男女平等主要依靠政治推导和女性自身的经济独立及自我意识的凸现。毕竟艺术的社会功能小于政治的社会功能,一次艺术运动的作用小于一次政治运动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也许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在作品中体现女性有别于男性独特的审美视角与趣味、对相同对象的产生不同观点和运用处理手法、表现手法的不同仅仅是男女在艺术上天生的差别,而这种差别不足以上升到性别主义的程度,更不能成为艺术中的一种主义。
    (1)男女差别及其在艺术上的影响
    男女有别,但无本质的差异,更没有大到在艺术上要区分性别主义的程度。从生理上来看,男女在生理上除了性生理不同,其他生理机能是基本相同的;从心理上来讲,一般说来,正常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是不分男女而普遍存在的。但是男女在心理上还是有一些差异,一般观念认为:女性更感性,男性更理性;女性更细腻,男性更粗犷……但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见到细腻而感性的男性,也可以见到粗犷而理性的女性。可见这种差异并不是本质上的、绝对的。
    虽然男女的这种小小的差异会导致男女在艺术上的差异,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男女画家表现、再现对象的能力,对事物的敏感度和认知度会因不同性别的心理特征而带有微弱的区别,但无实质上的区别,因为不同画家的艺术上的差异和区别不仅仅取决于性别中的性格差异,还取决于不同画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体系、个人的经历、道德修养、受教育水平……因此,男女在心理、性格上的差异只是决定艺术上差异的很小的一方面,况且这种差异并不是本质上的,以至于大到强烈地影响艺术,更不可能上升到主义的程度。
    (2)古代男女艺术形式上的差异及其原因
    女性以民间手工艺作品为主,男性以纯绘画为主。古代男女艺术形式的不同是由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传统社会观念造成的。从家庭分工上来说,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直接导致了女性无法参与到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去,普通女性每天所能接触到的艺术形式都是和家庭日常生活有关的,如纺织、刺绣;男性则以纯绘画作品为主,如文人画、画家画。从妇女道德规范上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不需要学习文化知识,文学艺术将普通女性拒之门外。大部分的女性没有和男性同等的学习绘画的机会。
    其实古代女性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只有手工艺作品,她们中还是有少部分人参与绘画创作。从古代文献中“画始于嫘”[8](p3)的传说到文献最早记载的“山水画的胚胎出自三国时期赵夫人”[8](p8),到载入史册的“墨竹鼻祖”五代南唐的李夫人[10](p25)的出现,再到女性绘画作品初露峥嵘的元代的典型代表管道升,然后到明清时期名媛、名妓的作品的繁盛,再到近代20世纪早期女子美术教育的萌生,可见女子也是参与到中国绘画中来的,而且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只是她们的绘画作品因为当时社会的原因大部分没有被记录下来,很多作品也没有流传下来。
    古代男女他们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异让他们各司其职,在不同的美术领域上并驾齐驱,他们共同创造了中国传统艺术,上层男性和名媛名妓的纯绘画与劳动妇女和民间男女画工的工艺美术共同为中国传统艺术作出了贡献,可以说男女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贡献,既有互补,也有交集。
    我们不能因为男性过去主要从事纯绘画艺术的创作,就认定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是站在男性视角(或者说男性主义视角)上来划定的,如果是这样,过去女性的艺术品主要体现在手工艺方面,那么这些作品就是站在女性视角上来划定的?因此,我们不能把这种差异归为性别,更不能把传统中国画认定为男性主义视角的艺术,更不能就因此针锋相对地提出个女性主义。
    (3)现代男女艺术差异的缩小及其原因
    随着当代社会的多元化,男女平等渐入人心,女性获得了与男性相对平等的各种权利,尤其是受教育的权利更使得女性能有和男性同等的学习机会。事实证明,在女性有同样的机会学习绘画的情况下,女性作“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时也丝毫不逊于男性,此类女中豪杰,从20世纪初就开始涌现,举不胜举,她们大大小小获得各种国际国内展览奖项数百次。最著名的潘玉良在西方画坛连连获奖21项之多,打破了历史上没有中国人在国际展览上获奖的纪录……而在当代,有着一定成就和影响力的著名女画家则远远超过过去。
    在男女渐渐走向平等的时代,社会对男女的行为上的要求也和以前有很大的变化,男女在性格和心理上的差异非但没像以往那样差异明显,反而趋同甚至出现性格上的反串。如电影里的“河东狮吼”“我的野蛮女友”的出现和社会生活中“新三从四德”等话题的热议就很典型。其实,男性也有优柔寡断、小心细腻、唯唯诺诺之人,虽然这对于艺术创作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可是在艺术中多少会有一定的体现,比如何家英、王冠军、李爱国他们的作品显得细腻和婉约,而王迎春、周思聪的作品显得大气磅礴与恢弘。
    四、小结
    1.艺术不是厕所,没有性别之分
    综上所述,女性主义在绘画的内容范畴、主题内涵、艺术中主义的定义以及男女差异等方面逻辑上不成立、概念上不符合,并且其独特的精神视角和审美视角在作品中也难以体现,因此,本文认为绘画艺术中“女性主义”的提法并不合理,绘画艺术根本不应按照性别来划分,更不应该有“性别主义”这种说法。
    艺术不是厕所,本无性别之分,但特殊的历史环境在意识形态上对艺术会有一定的影响。在过去男权社会的高压下,一些女性意识开始觉醒的女性艺术家在艺术中强化和标榜女性的存在,其初衷是为了追求男女平等的权利,从这一点来看是应该肯定的,但是却不知不觉地过分地强化了绘画的社会功能,盲目地给艺术打上了时代和性别的烙印,而这种烙印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变化,它随着男女平等意识在大众中的不断深化而不断减弱,当男女越是趋于平等的时候,所谓的女性主义绘画艺术也会渐渐解开她的盔甲,还以艺术作品本来的面目。毕竟它属于社会思潮、政治思潮在绘画上的反映,而不是艺术自律的变化和本身的追求。
    2.女性主义该更多地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提倡
    女性主义者们大可不必在绘画艺术中高举女性主义的旗帜,因为绘画艺术承载不了那么高深晦涩的女性主义主题。女性要想获得与男性相等的权利与地位,应该更多地通过政治手段、经济手段、社会手段,而不是艺术手段。在当代社会,女性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越来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便是对男权主义者最好的打击。
    绘画艺术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为什么要通过性别主义一说,把艺术二元化并对立起来呢?这样对立起来又有多大的意义?这里我不妨借用胡适的名句来表达我的观点:少提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我们应该抛开性别歧视和性别主义之争,把主要精力用在创造美好事物上,在绘画的范围内,更应该回到艺术的本质上来,在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以及形式语言和思想内涵的统一、协调上下工夫,在努力体现不同的时代精神内涵的同时,开创绘画艺术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参考文献】
    [1]肖巍.作为一种学术视角的女性主义[J].学习时报,2005-08-29(6).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第6版.
    [2]耿幼壮.女性主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8.
    [4]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闫平.闫平自述[M]//美术文献.总第4辑.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5.
    [6]徐虹.女性:美术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7]陶咏白,李堤.失落的历史中国女性绘画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8]冯武.图绘宝鉴[M].上海:国学整理社,193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