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艺术学理论 >

数字艺术创作论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理论学刊》(济南)2006年 马立新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数字艺术是一种新型的基于数字技术的情感创造、传播与交流的符号系统,它在创作主体、创作思维和审美诉求三个方面都显现出迥异于原子艺术的创作特点。首先,数字艺术家获得了高度自由的创作个性,自我确立了民主的创作秩序,实现了彻底的精神解放,建树起和谐发展的文化人格,并形成了一种新型的艺术思维范式——数字思维;数字思维既是一种多向度发散性的思维,也是一种平等性和平民式的思维,还是一种创新求异性的思维,更是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放量思维。最大限度地制造感官快感,最大限度地开拓新奇的审美领域,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体验梦想,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制造“轰动性产品”,是数字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的审美诉求。
    【关 键 词】数字艺术/原子艺术/数字思维/审美诉求
    【作者简介】马立新,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山东济南250014
    〔中图分类号〕I0; 1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909(2006)07-0114-0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在人们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时悄然出现,这就是被今天的人们愈来愈熟悉、愈来愈热烈地争论不休的数字艺术。与数字艺术方兴未艾的强劲发展态势相比,人们对于这种新奇的艺术形式似乎还更多沉浸在直接的感官体验上,对于其独特的创作规律还未来得及加以理性而系统的思辨。本文即试图从创作主体、创作思维和美学诉求三个方面,对当下数字艺术的创作实践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原子艺术与数字艺术
    现在,让我们先来闭上眼睛,凝想一下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或许有人会脱口而出,当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理世界;或许有人有另一种说法,这是一个由自然和社会组成的现象世界。物理世界也好,现象世界也罢,都是我们的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到的物质实体世界,因此,我们不妨就采用尼葛洛庞帝的说法,称其为一个原子世界——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实体。那么,原子艺术即不仅仅是摹写和表现原子世界的艺术,而且是基于原子技术和原子媒介并以原子符号形式呈现美学元素的艺术①。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传统艺术。文学是以文字作为自己的表现符号的,它的表现媒介是笔墨和纸张;绘画是以线条和色彩为表现符号的,它的表现媒介是画具、颜料和纸张等;雕塑是以立体构图为表现符号的,它的表现媒介是石膏、石材、刻刀等;电影电视是以多种视频、音频和文字符号为表现符号的,它的表现媒介是各种摄影摄像和编辑设备、各种信号传输、发射和接收存储设备等。从这些不完全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原子艺术所使用的各种媒介技术或大或小、或先进或落后都是一些原子构成的物质实体,而且构成艺术本体的各种艺术符号,也都呈现为具体、固定形态的原子形式。除此之外,原子艺术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其创造路向都是单向度的、线性的。我们看到,小说家在完成一部小说之前可能会三易其稿,可是一旦付梓出版,就成为一件不可更改的原子堆形态;音乐、电影电视跟小说创作的情况差不多,而雕塑、绘画和书法则必须是一气呵成,根本不允许在中间有任何改动。同样地,原子艺术的欣赏也是单向度和线性的,会受到时空条件的很大限制。如小说的阅读、音乐的欣赏、电影电视的收看等都是沿着时间的维度线性进行的;绘画、雕塑、书法的欣赏也不是任何地方都能产生同样的审美效果;而戏剧和舞蹈则必须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限制,一旦错过就可能再无欣赏的机会。究其根源,从某种意义上讲,原子艺术创造和欣赏的单向度性是由原子艺术符号本身的原子呈现形态所造成的,这也是人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原子艺术思维方式的主要原因。
    所谓数字艺术,是基于数字技术而创造出来的美学系统。这个定义强调了三个限定条件:第一,必须是基于数字技术的艺术活动。也就是说,作为数字艺术的所有美学元素必须经由数字技术的排列组合才能生成数字化的新质,这也意味着数字艺术创作、传播和接受的全过程都是基于数字技术环境的。第二,必须是以审美为主导的活动。这首先与其它非审美的社会实践活动划清了界限,如在社会中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伦理活动等功利行为都不能作为审美活动,尽管人们在从事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可能会偶尔发生情感活动,但这种情感活动只是一种从属性的活动。第三,我们强调数字艺术是一个系统。数字艺术的这种技术路线到底与原子艺术的原子模式有些什么重大的区别?如果我们将原子艺术的表现形式称作原子符号,那么,我们也不妨将数字艺术的表现符号称作数字符号。原子符号是通过模拟信号来编码的,数字符号则是通过数字信号来编码的。两种编码方式的不同也就导致了两种艺术系统的不同:首先,数字艺术是一种互动性的艺术。数字艺术的创作和欣赏都是在交互的方式下进行的,这完全不同于原子艺术的单向度式的创作和欣赏过程,是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审美范型。互动性有助于塑造一个和谐发展、团结友爱、互相尊重的人类社会。其次,数字艺术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开放系统。它具有更强的生产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它只有理论上的原点,却没有一个明显的终点,它自身就具有生成无数个子艺术系统的能力。这是原子艺术系统无法比拟的。再次,数字艺术是一个自由和民主的系统。这是一个尊重个性、蔑视精英、蔑视强权的系统,原子艺术系统中的“沉默的大多数”在数字艺术系统中成为真正的主人。并且,专制意识通过数字艺术系统可以得到根本的改造,所以,数字艺术真正体现了人性的自然回归,是一种人道主义的艺术。由此可见,数字艺术在技术根基上完全不同于原子艺术,呈现出一套全新的形式创造理念、原则和方法。
    二、数字艺术让“人人都成为艺术家”成为可能
    当下,数字艺术正全方位地向包括传统电视艺术在内的原子艺术发起有力的挑战。与当下电视的单向度、专制式的传播和生产机制相比,数字艺术为人类提供了一个最为广阔自由、最为人性化的驰骋舞台。在这里,只要他愿意,任何人都可以充分展示和发展他的艺术才华。他不需要报名参赛,不需要经历被人审查的过程,不必为亲朋好友承担心理的责任,他所代表的只是他自己的意愿。对于那些业界发起的功利性的数字艺术创作大赛,他完全可以采取最为从容的超然姿态。因此,数字艺术家较之原子艺术家可以获得许多新的个性:
    1.数字艺术家可以是真正自由的艺术家。他既是自己的立法者,又是自己的裁判者。他不必遵从原子艺术的经典创作法则,可以把自己的想像放飞到无限的高度。从“单个人”的意义上看,数字艺术家可以不去考虑评判的眼光,不因某种实际目的而创作,然而从实际的情况看,数字艺术家却是在为大众而创作。因为数字艺术家的情感是一种自由情感,这种情感不同于原子艺术家的某种虚拟情感,它来自于民间大众,抒发的是一种真诚的心声,所以,他的创作最容易赢得大众的共鸣。
    2.数字艺术家具有原子艺术家先天不足的民主情结。原子艺术家不仅被他所在的社会视为文化精英,也被他自己认同为是大众、社会和时代的代言人,这样,他们总习惯于以一种居高临下的眼光和姿态面对大众:当他的创作被大众欢呼的时候他获得了一种圣人般的精神陶醉,当他的创作遭到大众弃绝的时候他又会责怪大众的愚昧和世俗。这类人看似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但大多数人的骨子里都滋生着专制的陈腐意识,唯我独尊,总是以引领艺术创作潮流为己任,对艺术中的异端分子和异端风格打压得多,扶持得少。当然,原子艺术系统本身就是一种专制式的艺术体制,这种艺术系统和体制对于人类的创造才能的扼杀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回眸历史,看看它所产生的异化的艺术家、异化的艺术品和异化的观众就已可想而知,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文坛出现的萎靡不振的境况也印证了这一点。而恰恰正是这个时期,数字艺术以一种初生牛犊之势造就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景观,从某种意义上开启了人类艺术创造的新时代。当细细揣摩这其中原因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所面对的已经是人类渴望已久的民主秩序的构建,是一群具有民主意识并以民主理念从事创作的艺术家。千万不要低估了艺术民主体制构建的意义,如果没有这种体制,不知有多少人只能在对艺术的敬畏和梦想中遗憾地度过一生。数字艺术家们深知民主的珍贵,他们总是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坚守对民主的承诺。他们不去强求别人的支持和褒奖(尽管他们也非常需要这些东西),他们更不会强求别人来接受自己的作品,他们只相信民主本身的内在力量:如果他们的创作得到认可,那是因为他们更好地体现了民意;如果犹如石沉大海悄无声息,那同样是因为自己没有体现民意。无所谓,数字艺术家有多种选择,功利性只是他们从事创作的多种选择之一。
    3.数字艺术家可以是些心智健全、精神自由、人性和谐发展的人。由于数字艺术家的自由人身份,由于数字艺术家身处民主开放的艺术秩序之中,所以他们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摆脱原子艺术家所承受的那些物质重荷与精神重荷。一般来讲,原子艺术家尤其是当代的原子艺术家们多背负着太多太多的名利羁绊。为了成名,首先就要尽可能地按照传统文坛所设定的创作法典来从事类似古典主义的创作,以尽可能地创作出为传统艺术评论家所认可的不朽的经典作品为最高追求。这样一来,他们不是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自由的创作之中,而是要潜心研究评论家的口味和心理;不是为自己和受众而创作,而是为评论家而创作。这样的创作精神已经完全背离了艺术的自由精神,已同马克思所精辟揭示的“异化劳动”毫无二致[1](P4)。马克思揭示出劳动的异化和人的异化,其根本目的在于建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以彻底消除异化的根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也就是说,消除对利润的最大限度地追逐进而实现人类的彻底解放——劳动成为自由劳动,人成为全面发展的高度自由的人。十分庆幸的是,随着数字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马克思所构想的这样一种社会秩序,首先可以在数字艺术领域得以实现,数字艺术家也因此有幸成为最早感受到自由劳动快感的人。当然,数字艺术系统也并非是一块纯粹的艺术净土,尤其是在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面对的还是一个原子艺术与数字艺术彼此竞争发展的生态景观。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数字艺术的创作不可能不受到传统艺术法则的些许影响,甚至也有一些人会变数字艺术的自由民主精神而为获取名利的快捷手段。这些其实都属于当代社会的正常现象,对数字艺术家期望值太高本身就不符合数字艺术的自由精神。最恰当的做法,就是强化数字艺术家自我约束、自我批评、自我发展的创作秩序,这种强化是基于数字艺术系统本身民主和自由的秩序而言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