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清代戏曲文献简述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广州大学学报:社科版 李舜华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自20世纪初以来,清代戏曲文献继宋元明之后,渐受学者关注,目前有关资料已远远超过前代。略而论之,自戏曲作品之发现与著录,至戏曲作品之搜集、整理与刊行,并戏曲史料的介绍与整理,由此三方面的文献整理,已足以勾勒出百年来清戏曲研究的轨迹。
    【关 键 词】清代/戏曲/文献
    【作者简介】李舜华,广州大学人文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李舜华,广州大学副教授,博士后。
    有清一代的戏曲文献,与元明戏曲文献相似,也是到本世纪初才陆续发掘出来的。就其时间而言,清代去今不远,这样,一方面戏曲版(抄)本保存较多。例如,清时版刻业已比较繁盛,当时一些曲家尚在世时,其作品或单印,或结集,便已刊刻行世,如李渔《笠翁传奇十种》、尤侗《西堂乐府六种》、万树《拥双艳三种曲》等,俱有康熙间刊本,这本身就便利了曲作的流传。但另一方面,也正因为时代较近,反而为后代搜集戏曲者所忽视。在20世纪初,当南北学人纷纷投入戏曲作品的搜集时,他们首先对宋元明三代表示了浓厚的兴趣,有清一代便稍稍有些冷落。后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所发现的清代戏曲作家作品其总量已远远超过了前代。
    一、清代戏曲作品的发现与著录
    早在清代,一些雅好戏曲的士人已陆续撰有若干曲目著作,如黄文旸的《曲海目》、支丰宜的《曲目新编》、姚梅伯的《今乐考证》及《乐府考略》、《传奇汇考》、《传奇汇考标目》等,不过这些著作传至清末,已鲜为人知。20世纪以来,戏曲研究第一人当属晚清的静庵王国维先生;也是王氏,于浩瀚的群书中细加搜辑,就其所知撰写了第一部戏曲作家作品的著录——《曲录》(1908),以为学术研究的前提。
    王氏《曲录》一书凡六卷,计收宋元明清戏曲作家208人,作品2196种。其中清人杂剧82种,清人传奇作者姓名可考者437种,不可考者372种①。可以说,《曲录》是当时收录最为完备的一部戏曲目录学著作;只是由于王氏主要精力在于考索宋元戏曲史,所以《曲录》中关于清代作品搜罗不丰,且著录颇多讹误,其中一些错误,在今天看来,已经属于一种常识性的。例如,将吴伟业《通天台》、《临春阁》归入传奇,将归庄的《万古愁》、嵇永仁《扬州梦》归入杂剧等等。王氏的《曲录》及其曲学,首开风气之先。此后,随着近人对戏曲的日渐关注与多方搜寻,清人有关戏曲目录学的著作开始陆续为世人所知,反过来又促进了20世纪初戏曲目录学工作的展开。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曲海总目提要》的整理刊印与《今乐考证》的发现与影印。
    1928年,大东书局排印《曲海总目提要》。该书实系《乐府考略》与《传奇汇考》残本的整理本,不以朝代分卷,仅大致按时代先后者排序,凡四十六卷,考订元明清戏曲剧目685种,除去复出之《元宵闹》一种,实得684种。有关清代部分大致收入在卷十九以后。此书介绍所收剧目情节梗概,考证其故事来源,间附作者生平,并作简单评述。虽未免讹误之处,却颇值珍视,只是其中所收剧目以明代为主,有关清代部分尚属简略。
    稍后,清姚燮(梅伯)《今乐考证》稿本发现,并由北京大学于1935年影印传世。这部著作共十三卷。包括《缘起》二卷、《宋剧》一卷、《著录》十卷。所录始于宋,至清咸丰间,凡作家512人,杂剧、传奇作品2066种,道光、咸丰时流行的地方戏剧目若干,并摘录诸家对其中一些作品的评语。《今乐考证》撰作时间晚于《乐府考略》、《传奇汇考》诸书,也正因此,该书录有大量清人作品。可以说,正是因此,《今乐考证》一影印面世,便引起了各方面对清代戏曲的关注;而姚氏从明清人文集中辑佚曲目,这一方式同时也给后人辑佚曲目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当时,南北学人在广泛搜集剧本的同时,也纷纷展开了剧目的辑佚与著录工作。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孙楷第,孙氏自1934年底即开始为《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撰写小说戏曲类提要。至1937年夏,共写出一百八十余种古典小说、三百三十余种古典戏曲及部分有关著述的提要。这已完成的部分不过只达到了孙氏当初预想的1/3。后定名为《戏曲小说书录解题》,于199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戏曲收入在后三卷中。孙氏所读曲,多罕传之稀本,尤多无名氏之作,其中清曲由清初丁耀亢《化人游》等一直录至晚清罗梅江《江雨绿雪楼三种曲》,所录颇详。
    此外尚有吴梅《曲海目疏证》(1914)②、伯英撰(即北婴、杜颖陶)《曲海总目提要拾遗》(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版)、王芷章《北平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中华书局1936年版)、周越然与齐如山、傅惜华撰《日本现存中国善本之戏曲》(《中国文艺》第1卷第4-6期,1939年12月-1940年2月)、叶德均《曲目钩沉录》(1949年,收入1979年《戏曲小说丛考》)等数十种。早期关于清代作家作品的著录或失于简略,或失于讹误;这些曲目,利用各种新途径重加搜佚,或别作私人著录、或补订考讹旧作,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前人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并出现了专门考订清代戏曲文献的著作,如叶德均《清代曲家小纪》[1],严敦易《清人戏曲提要》[2] 等。
    可以说,在20世纪30~40年代,学界掀起了一个清剧搜集与著录的高潮,在各种形式的访书记的基础上,小说戏曲目录学逐步建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戏曲的目录学进入了全面的整理中,清代部分也不例外。富有代表性的首推傅惜华、庄一拂等人。
    傅惜华氏自50年代末起,开始全方位地整理元明清三代的杂剧、传奇目录,并先后撰成《元代杂剧全目》(1957年)、《明代杂剧全目》(1958年版)、《明代传奇全目》(1959年)、《清代杂剧全目》(作于1961年);《清代传奇全目》(未完成)。其中《清代杂剧全目》,分清初时期杂剧家作品(上、下)、清中叶时期杂剧家作品(上、中、下)、清末时期杂剧家作品、承应戏丛编、开团场承应戏、月令承应戏,凡10卷,约1300种,其中有姓名可考者550种,无名氏作品750种。不仅较之前贤王国维《曲录》所著已增益了数倍,而且也远远超过后来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所载清人杂剧部分。后附《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杂剧简目》、《引用书籍解题》、《作家名号索引》、《杂剧名目索引》。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于1982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是庄氏在其早年著作《古今杂剧传奇存目》(1942)的基础上修订增补、并重加排序而成。[3] 以宋元南戏、杂剧、传奇为序,各体又以断代为编,共收入戏文320余种,杂剧1830余种,传奇2590余种,共4750余种。清代部分计杂剧152人329种,无主名者20种,传奇173人1116种,无主名者明清共590种。于每一目下,考订作者、版本、概述内容及来源影响,并对前人之讹误随加订正。书后附有《征引有关戏曲资料举要》、《作家名号索引》、《戏曲名目索引》。
    20世纪80年代后,新一代学者也致力戏曲目录学的整理,较有代表性的有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李修生主编《古本戏曲剧目提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齐森华、陈多、叶长海主编《中国曲学大辞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另外,1955年,叶德均《祁氏剧品曲品补校》,罗锦堂《中国戏曲总目汇编》(香港,1966),《中国丛书综录》(中华书局1961年版,清有传奇229种,杂剧186种),周妙中《江南访曲录要》(《文史》第二辑,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江南访曲录要(二)》(同上第十二辑,1981年),曾永义《清代杂剧概论》所附《清代杂剧体制提要及存目》[4],于清代戏曲均有所著录,也都可供参考。
    关于晚清民国曲目的专门著录,始于阿英《晚清戏曲小说目》(上海文艺联合出版社,1954年)。在其“晚清戏曲录”部分,著录传奇54种,杂剧40种,其计94种。不过,此书“所收戏曲,以出版在晚清者为限,略及民初”,而由于当时“晚清戏曲总数,虽为时不久,已无法统计,搜集齐全,更非易事。本书所录,以已收得者为限,仅知其名者不录”。因此,阿英所著录的晚清民国戏曲曲目尚十分有限,就数量而言,尚不及此后的《清代杂剧全目》等几种曲录。
    近来,台湾学者梁淑安、姚柯夫《中国近代传奇杂剧经眼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专门搜集并著录近代传奇杂剧。此书对“近代”作了严格的时间断限(确定在1840~1919年之间),并以编著者亲自看到(“经眼”)的剧本为限;另外,而将所见1919年以后的传奇杂剧作品、诸家曲目著录而未及寓目的剧目列入附录,以为补充。全书正文共著录170种,附录著录五四以后作品46种,未及寓目作品45种,共计260种。
    华南师范大学左鹏军博士近年来也致力于近代(晚清民国)戏曲曲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作者将近代之下限定于1949年;[5] 并综合诸家所录指出,自1840年至1949年间,产生的传奇杂剧约在600种左右,其中传于后世、今天仍可见到者当在500种左右。[8]
    二、清代戏曲作品的搜集、整理与刊行
    仅仅是戏曲书目的勾辑,不过是为学术界提供了某种目录学上的便利,对于进一步研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研究者在阅读前人著录时,往往也需按图索骥,以亲阅版本为幸;因此,将搜集而来的戏曲作品整理、刊行,公之于众,较之曲目的著录,更为重要。这一工作自20世纪初以来,伴随着戏曲作品的搜集,便已经受到了当时学人的重视。
    杂剧方面,有郑振铎选刊《清人杂剧初集》(1931)、《清人杂剧二集》(1934)两种,凡录80种。又有1941年武进董氏诵芬室刊清邹式金辑《杂剧新编》一种,是书收入明清之际凡十九家三十四剧。因邹氏意在继沈泰《盛明杂剧》初集二集之后,故又称《杂剧三集》。传奇方面,则有近人刘世珩所辑《暖红室汇刻传奇》(1917年合刊)、吴梅《奢摩他室曲丛初集》(1928)等,均收录有清代作品,只是所收不多而已。新中国成立以来,《古本戏曲丛刊》陆续出版,其中,三集为明末清初传奇集,收明清之际剧作百种,五集为清初传奇作品集,收85种;九集专收清代宫廷大戏,凡8种。清代戏曲的创作,远盛于元、明两代,《清人杂剧》两种、《杂剧三集》及《古本戏曲丛刊》所收清代作品,仅就数目而言,虽然还颇有不足,但已基本囊括了清代的主要作品。
    不过,当时学者在搜集、整理清代戏曲时,大半忽视晚清传奇杂剧,郑氏《清人杂剧》二集虽间有涉及,但毕竟只是少数。有关这方面的曲作,可参阅阿英所编《晚清文学丛钞·传奇杂剧卷》一书。其中有不少晚清重要的曲作,原本不为时人所知的,因此书的收录方逐渐流传开来。近年来,晚清民国传奇杂剧逐渐引起学者注意,不仅其作品的比重在曲集中开始增加,而且一些专门收录晚清作品的曲集也渐次增多。如《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戏曲卷五》(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即由专治近代戏剧的梁淑安主编,专门收录近代作品;由张庚、黄菊盛所主编的则有《中国近代文学大系·戏剧集》(一、二)(上海书店1995~1996)。但是这两种所收录的近代作品均不及阿英所录丰富,发行面也不广;因此,仍然无法取代阿英一书的地位。
    曲集以外,至于单部作品的整理、校勘、印行,自20世纪20~30年代以来更是不绝如缕。只是从一开始,这一整理主要集中在有限的几种重要作品上,尤其是《桃花扇》与《长生殿》两种。个中原因大体与当时学人对清代戏曲整体评价普遍不高有关。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1920)中便以为清曲中除孔、洪以外,无足称者。[6] 据目前统计,民国期间《长生殿》先后有5种刊本,《桃花扇》则有8种刊本,其中梁启超校注本,在介绍孔尚任的生平及著作(见卷首《著者略历及其他著作》)之外,于作品字词之注疏、本事之考订都做了相当详细的工作,可以说是早期研究《桃花扇》的一部力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典戏曲进入了全面整理的阶段,《桃花扇》、《长生殿》等名作被大量刊印发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桃花扇》有王季思、苏寰中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长生殿》则有徐朔方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近年来,又有竹村则行(日)与康保成所撰《长生殿笺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不仅如此,一些二三流的作品也纷纷刊刻。
    除此之外,后人的改本、节本、以及各种曲谱、曲选收录本,后者如《南词新谱》、《纳书楹曲谱》、《集成曲谱》、《缀白裘》、《节节好音》等,都收录有大量传奇杂剧的数曲、数折、或数十折曲文,也是弥足珍贵的戏曲文献。在这些曲选中,最值得一提、也最为人所熟知的是《缀白裘》。《缀白裘》自清初以来,就有多种同名选本。乾隆间,钱德苍在玩花主人旧本的基础上,于乾隆二十九年至三十九年(1764-1774)陆续编成《缀白裘新集》十二编(集),乾隆四十二年,又调整剧目,订为合刊本,即目前流行的《缀白裘》本。是书十二编,每编四卷,凡四十八卷,收录昆腔剧本87种438出,杂剧、高腔、乱弹腔等57出。此本今有1937年中华书局汪协如校订本,台湾王秋桂主编的《善本戏曲丛刊》也有影印本。
    另值得一提的是姚燮编撰的《复庄今乐府选》。此书是姚氏配合《今乐考证》编辑的一部大型历代戏曲选集,系手抄本,原为192册,现存168册,主要藏于浙江图书馆(110册),另见于宁波天一阁(56册)、国家图书馆(2册)。此书分衢歌、弦索、杂剧、院本(实收录宋元南戏及明清传奇)、散曲、耍词六类,是书在分类上颇有不当,其体例也难免混乱。但所收作品却十分丰富,据徐永明介绍,是书共收录衢歌(集)5种,弦索1种,杂剧157种,院本247种,散曲18种,耍词2种,其中,清代作品杂剧部分40种,院本174种(佚23种)。另有37种子目,包括清杂剧6种,传奇28种,在目前较常见的一些曲目中都未见著录。[7] 其中一些曲目在今天很可能已成孤本,而且一些曲目虽不稀见,但所选折次有一些却也不见于今存传本中。所录选本中,并附有姚氏亲笔所写的校记、题识、评语等,对了解清代曲论也颇有可借鉴处。
    车王府曲本的发现更是20世纪以来搜集戏曲文献的一项重要成果。20年代,孔德学校先后从北京书肆中收购到一批戏曲、曲艺手抄本,系传自清代北京蒙古车登巴咱尔王府,故简称车王府曲本。这些曲本目前主要分藏于首都图书馆、北京图书馆与中山大学图书馆,另有部分藏于北京中央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文化部艺术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和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等。车王府曲本卷幅浩繁,所录为戏曲与曲艺(说唱)两大部分,约计两千多种,五千余册。戏曲部分,以京剧为主,次为昆曲、高腔、弋阳腔、秦腔等,提供了从清初至同光年间大量民间戏曲演出本,而大体呈现了清初以来,昆曲、高腔等向京剧逐渐过渡的戏曲风貌。曲艺部分,有子弟书300篇、鼓词38部、杂曲无数,不少鼓词、子弟书改编自当时盛行的小说、戏曲,如《西厢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将》等,并构成研究戏曲流变的不可或缺的参考。1926年,顾颉刚曾梳理孔德学校第一批收购之曲本,编有《蒙古车王府曲本目录》,连载于《孔德月刊》(1926年末-1927年初)。1991年,首都图书馆影印出版了《清蒙古车王府藏曲本》,凡315函,1700册。关于车王府曲本的研究,中山大学古籍研究所所费精力最大,所得也最多。该所自1983年建立起来,就一直致力于车王府曲本的搜集、编校与整理,目前已出版的著作有《车王府曲本提要》、《车王府曲本选》、《车王府曲本菁华》(六卷)、《清车王府钞藏曲本·子弟书集》(四卷)等,并编成《车王府曲本总目》和《车王府曲本全目及藏本分布》。1999年又有《车王府曲本研究》一种结集出版。
    另外,又有专门收入清内府承应剧本的曲集。如佚名编《节节好音》,清内府四色宋体字精抄本。凡四十三册,四十三种,俱为内廷承应元旦、上元、燕九、赏雪、祀皂、除夕等节令的剧作。吴梅所藏《南府钞曲稿十三种》,凡三十四册,收入《圣年寿征》、《百子呈祥》、《丰乐秋登》、《箕寿五福》、《太平有象》等内廷庆贺剧。
    戏曲资料的影印与校刊,最终使大量新发现的孤本、珍本、罕本为世人所熟知,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推动了戏曲研究的发展。
    三、清代戏曲史料的介绍与整理
    研究一代戏曲,仅仅依据作家作品的著录及作品本身,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自20世纪一开始,戏曲的初步研究即与戏曲史料的勾辑、考定与整理联系在一起,前人的努力最终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文献。
    早在1911年,蒋瑞藻即撰有《小说考证》,后来,又陆续撰有“续编”、“拾遗”,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合刊本,并撰有《小说枝谈》一种,1931年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从大量文集、诗话、曲话、笔记中征引有关资料,如作家轶事、故事源流、版本考订及前人对作品的一些分析评价,涉及自元以来四百七十余种小说、戏曲。1913年钱静方撰《小说丛考》,其性质与蒋氏《小说考证》大略相似。不过,这些著作只是将小说戏曲与正史、野史、笔记等相比勘,以考证其来源,对于戏曲本身并没有发现什么新的资料;而且小说与戏曲无明确区分,以至于体例混乱,但首开风气之先,其功却不可没。
    后来学者或广泛收集各种史籍、笔记、档案、图谱,或亲自出入梨园歌场,访伶问优,搜罗、辑抄或撰写有关戏曲史料,并进一步汇刻成书。所涉范围有梨园、戏班、优伶、角色、声腔、演剧活动、作家佚事、时(前)人曲论等等。
    20年代以来,出现了如董康《读曲丛刊》(1917年诵芬室刻本)、陈乃乾编辑《曲苑》(1921年10月古书流通处影石印巾箱本)、任二北《新曲苑》(1940年中华书局聚珍仿宋排印本)等大型丛书,辑录各种前人曲学著作。其中,董氏所辑7种,清人著作仅焦循《剧说》一种。陈氏《曲苑》,收入史料、论著14种,较之董氏所辑增录6种,其中5种为清人所撰。后1925年《重订曲苑》复增入5种,清人4种。任氏《新曲苑》,收录34种,皆不见于《曲苑》诸书,其中清人、近人所撰20种。
    自1959年7月到1960年1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十集《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全书选辑了自唐以来戏曲理论专著48种,其中不少都是罕见的孤本。清代部分,主要见于第6-10集,共计24种。
    除此以外,南北学人整理清代戏曲史料的成果,颇值得一提的,尚有以下几种:
    (一)《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的编撰
    上世纪30年代,张次溪先生以毕生之力,广集清代有关戏曲著述,达51种之多,汇成《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上起吴长元的《燕兰小谱》、下迄张次溪本人的《燕归来簃随笔》,历经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直到民国初年,于二百多年来北京的戏曲演出活动、班社沿革、名优传略、以至于梨园中的种种轶闻掌故,都有所反映。诚如戏曲学家赵景深先生所说,此书可供“研究从昆曲到皮黄的变迁之用”、是“戏曲史和演剧史上的一个极有价值的贡献”。张氏此书正编曾于1934年由北平邃雅斋店排印出版,续编则于1937年由北平松筠斋书店排印出版。1988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点校出版。
    其中搜罗备细,所谓“综菊部之珍闻、垂艺苑之故实”,具有相当珍贵的史料价值。
    (二)几礼居戏曲丛书四种的编撰
    周明泰先生,别号几礼居主人。1918年后任北洋政府总统府秘书、内务部参事。因喜爱观剧,与当时伶人多有往来,熟谙梨园掌故,并广泛搜罗梨园图籍。后闭门著述,最具代表性的则有几礼居戏曲丛书四种。此丛书刊于1932年,第一种《都门纪略中之戏曲史料》。此书就清杨静亭《都门纪略》一书之“词场”一门,以图表形式,列入其初版(1845)至六版(1907)所录北京戏曲班、角色、剧目、戏园资料。第二种《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著录当时戏班、戏目,并编成戏名检索表,注明演出地点、时期、演员等。第三种《道咸以来梨园系年小录》(1932),一名《京戏近百年琐记》。名为京戏,其实辑录了清嘉庆十八年(1813)至1932年间,有关京剧、昆剧、秦腔等多种剧种的资料,包括演员、乐师、票友的生平、艺事活动及一些重要曲班、茶园和上演剧目。此书再版时除书名改变外,资料增至1944年,并将《五十年来北平戏剧史材》重订为《六十年来京剧史材》,附于书后。第四种《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周明泰于1932年查阅到北平图书馆所得海盐朱氏旧藏清升平署档案500余册,分门别类,编成六卷。并附有乐器折、安设乐器折、安设乐器次序单、清升平署存档释名及存档详目等。另,几礼居刻有《续剧说》(1940年)一种,四卷,系作者自古籍中摘录有关戏曲的资料,因意在续补清人焦循的《剧说》,故以清代、近代戏曲史料搜辑尤详。
    (三)清升平署档案的整理
    升平署为清代宫廷的演剧机构。清廷演剧,主要由升平署乐工、伶人承应,每逢各种喜庆大典,更有繁缛之仪式,杂演剧、奏乐等承应。升平署档案正是记载当时宫中的各种演剧活动及署中伶人的起居、职责,并收录供演剧目、戏单及剧本等,从而全面地反应了清代宫廷演剧的情况。
    民国十三年(1924),海盐朱希祖购得清升平署档案及钞本一千多册,即着手整理,撰《整理升平署档案记》,自云:“略谓近百年戏曲之流变,名伶之递代,以及宫廷起居之大略,朝贺封册婚丧之大典,皆可于此征之。”由于清升平署档案涉及于文学、史学,范围极广,史料价值极为珍贵,当时学人纷纷渴求一睹为快,朱氏遂于1932年将一应档案出让于北平图书馆,公诸学界同仁。稍后,便有周明泰《清升平署存档事例漫抄》(参上述)及王芷章《清升平署志略》等一系列著作行世。
    王氏以为“清代戏曲之盛者,正此俗讴民曲之发展,为前代所不及”;又道:“真正民间文学,自应于此求之,若杂剧传奇,不能占民风之变,若其致是之因,则不得不推清帝倡导之功,而其中尤以高宗为最有力。”[8] 因此,王氏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升平署档案的整理与研究中,先后主要撰写了四种著作。其一,《腔调考原》(双肇楼图书部1934年版)。主要考订清代流行之声腔,如西皮、二黄等的兴衰;并考订了清乾隆间13位京剧名伶的生平事迹。其二,《北平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中华书局1936年版)。将升平署档案所及剧目,分杂剧、传奇、乱弹分列。其三,《清代伶官传》(1936年中华印书局版)。辑录当时在清内廷供奉之伶人、乐工、检场人等之小传,共295人,分三卷叙述。卷四附录《北平图书馆藏升平署曲本目录》及《腔调考原》。其四,《清升平署志略》(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此书分六章,引论外,分别考察了清代宫廷演剧机构——升平署的沿革(二)、成立(三)、分制(四)和署址(六),第五章则列出“职官太监年表(附民籍学生年表)”。此书实为王氏数年研究升平署档案最佳之成果,前数书则都不过是资料性的准备而已。
    (四)地方志戏曲史料及各家戏曲序跋的收集与整理
    在文献的挖掘上,研究者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就是从方志中去寻找戏曲史料。赵景深就曾爬梳了上千卷方志,撰写了《方志著录明清曲家考略》一文,在这篇论文中有着很多罕见的珍贵资料和从未发现的曲目,收入1957年的《明清曲谈》中。[14] 以赵氏的工作为先导,后来又有《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赵景深、张景元编,1987年中华书局版)一书,该书利用方志,对658位曲家生平、籍贯、里居、名号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仅清代戏曲作家就有258人,不计清代散曲家及曲论家。其中为过去未见著录的戏曲家有124人,在这些新发现曲家小传中,还发现了罕见曲目一百余种。戏曲作家已有著录,但其作品未为人知者也提供了约五十种。是书搜罗齐备,实为戏曲史增添了不少新资料。自1990年起,邓长风赴美国国会图书馆读书,阅读了大量清代别集、总集、方志、丛书、笔记小说等,做了大量的读书杂记,后来汇成《明清戏曲家考略》一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陆续又有《明清戏曲考略续编》(1997年)出版,《明清戏曲考略三编》(1999年),这两部书以详细的资料解释了明清戏曲史上的一些疑案。陆树萼《清代戏曲家丛考》(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版),《读曲丛刊》等所辑录的前人曲学,大抵都是前人笔记所得,主要在于辨析戏曲发展之源流、作家作品之得失,且主要是名家名作,其得失之品评也主要集中于音律与文采两端。自刊刻以来广为流传,已成为戏曲研究的必备参考书。至于《清代燕都梨园史料正续编》以下数种,从不同的角度拓宽了对清代戏曲史的了解,却似乎尚未引起戏曲研究者足够的注意。因此,笔者在这里多用了一些笔墨加以介绍。
    至于后来在研究作家、作家群、作品里,所作种种史料整理与考订的工作,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
    注释:
    ①此书较早版本有1909年广东番禺印本、194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王忠悫遗书》本、增补曲苑本。此数据系中国文史出版社《王国维文集》卷二收录本统计而得。胡适在《曲海总目提要》(大东书局版)序中,称王氏曲录收入“宋金杂剧院本977种,元杂剧有主名的496种,明杂剧有主名的156种,元明杂剧无主名的156种,元明杂剧无主名的266种,清杂剧83种,传奇清以前387种,清815种。共3180种”,与今通行本略有不同,不知何故。
    ②原载1914年《小说月报》第5卷第5号,1915年同刊第6卷第6、7号《瞿安笔记》。后收入王卫民编《吴梅戏曲论文集》(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参考文献】
    [1]叶德均. 戏曲小说丛考[M]. 北京:中华书局,1979.
    [2]严敦易. 元明清戏曲论集[M]. 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
    [3]戏曲:第1卷,1942(1)、(2)、(4)、(5).
    [4]曾永义. 中国古典戏剧论集[M]. 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75.
    [5]庄一拂. 古典戏曲存目汇考[M]. 1949.
    [6]梁氏《清代学术概论》原刊于《改造杂志》(1920),本处引文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02页.
    [7]徐永明. 姚燮与复庄今乐府选[J]. 文学遗产,2001(6):95-107.
    [8]王芷章. 清升平署志略:引论[M]. 上海:上海书店,199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