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影视学 >

与世界对话,中国电影机遇何在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人民日报 任姗姗 参加讨论

近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召开的“世界文化格局与中国文化机遇”国际研讨会,汇聚了中、美、法等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从文化战略、外交、国际关系到艺术交流、传播学、心理学,专家们热烈研讨全球化浪潮下中国文化的机遇、中国文化视觉化呈现和有效性传播的路径。作为当代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电影被寄予厚望。
    走过挑战与希望并存的2012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二大电影市场。面对以好莱坞为代表的世界电影的强力冲击,中国电影如何对内对外提升自身魅力?全球化时代赋予中国电影何种机遇?与会专家学者直面问题,深刻剖析。
    关键词一:精神指向
    

    饱含人文情怀的艺术创作,让人重新仰望大银幕
    2012年2月,一纸“中美电影谅解备忘录”震动了中国电影产业。“狼来了”,中国电影惟有直面挑战。国产电影从前几个月的不适应、退避、煎熬到年末贺岁档的振奋崛起,众多电影人比以往更加深入地思考出路。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说,“最近十年中国银幕呈现两种格局,一是浮躁,二是沉浸。”不少大片在国内赢得高票房,但在海外反响平平;一些位于市场边缘的中小成本影片,由于在人文厚度、美学深度上的追求,在海外赢得尊重。他直指原因在于“三薄三厚”,“厚了技术薄了艺术,厚了制作薄了创作,厚了市场薄了人文情怀”。
    全球化时代,我们无法置身其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媒介的辐射,让人们不仅越来越远离安静的阅读,对电影银幕也不再是单纯的仰望。这被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陈山称为“艺术本体的震荡”。他说,在只有胶片电影的时代,影像传播的媒介是电影院,而随着媒介的扩展,新媒介改变了观看影像的方式,也带来视角态度的转变。从仰视到平视再到俯视,电影不再高居庙堂之上,而成为消费娱乐的一部分。倘若电影再放弃了文化责任,弱化精神指向和艺术性,甚至俯身做其他产业的陪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被稀释、消解。
    人们反思,一部伟大的电影,其核心在于是否拥有精彩的人物和伟大的故事,是否饱含人文深情和艺术追求,而不是技术有多绚烂。据介绍,电影《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在美国只有0.9%的票房,另外99.1%的票房来自中国。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骆思典认为,问题在于这部电影没有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我们并没有生活在那样一个乌托邦的世界,不反映现实是中国电影带给美国观众的巨大障碍。”
    “我们的电影、电视、美术、音乐,能否更多地展现生活本身的平实与可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反问,就像莫言“讲故事”一样,我们的电影为何不能着力于展示今天的思想、真实的存在、我们的爱与怕?平实地再现当下,也许蕴藏着中国电影的机遇。
    关键词二:民族身份
    

    大片不是万能良方,“中国性”是中国电影的出路
    好莱坞电影,似乎一直被视为中国电影的参照系。自诞生起,中国电影与好莱坞电影就有着诸多复杂的互动。上世纪90年代,好莱坞重新进入中国,成为近年对中国电影影响最大的外在因素。“对于中国电影,全球化是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的国外商业大片大举进入中国电影市场;更严峻的是,好莱坞不仅占领了大部分票房收入,还影响了中国观众的欣赏倾向”。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丁亚平说。
    这不只是中国学者的忧患之词。就在前不久的第一届中美电影节学术论坛,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伯特·罗森就提出:中国性(Be Chinese)是中国电影的唯一出路。一定要创作有本国特色的电影,找出让中国电影吸引世界的方法,不要简单地模仿和照搬美国,因为“中国和美国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都太不相同。”
    评论家赵葆华认为,中国电影十年产业化的一条重要经验,正在于坚守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身份。文化方向、文化追求、文化标准、文化表达和文化理想,被他归为民族身份的五个维度。对于文化标准,他解释说:“当我们特别强调电影的教化功能,而忽略艺术表现时,电影成了宣教片,直接导致电影题材的公信力下降。当我们把艺术推向极致,忽略了宣教性,艺术影片变成了独立爬山者。忽视艺术,必然使中国电影见利忘义,尊严蒙羞。因为经济与文化是电影的两大本质,二者不能偏废。”
    当代中国的成就和地位,使我们的艺术创作拥有文化自觉的底气,将中华民族的历史诉求和时代诉求、中华民族在推动中国前行时焕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貌,理直气壮地表达出来。“我们不回避中国的某些落后和民生疾苦,但同样要热情表达中华民族的人文关怀、人文温暖,表达我们的民族理想。”赵葆华说。
    关键词三:形神兼备
    

    融入世界电影体系,在升级换代中塑造中国风范
    对于中国文化来说,电影是个不折不扣的外来者。“我们关于电影影像的知识几乎都来自英语。美国电影的强大除了工业化体系,还基于电影知识的强大。”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傅红星分析,全世界电影主要走了三条路,一条是欧洲以艺术为先导的路;一条是苏联电影以意识形态、教育人民为先导的路;一条是好莱坞以工业化体系支撑商品销售的路。经过一百多年电影历史的大浪淘沙,好莱坞的这条路表现强势。“这个商品包含了艺术电影的营养、意识形态的教育,它像面包一样色香味俱全,像商品一样销售。中国文化要借助中国电影这一载体走向世界,利用视觉潮流先融入世界电影体系,然后逐步地升级换代。从1.0到2.0再到3.0,合拍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渠道。”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的创作法则。中国电影能否复制这一法则,恰当地运用现代影像传达中国文化,以国际模式张显中国风范?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说,《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调研的数据显示,给国外观众造成观看障碍的三大主要因素是:故事背后的逻辑、字幕和文化差异。曾经“中国故事+中国阵容”是中国电影最传统的模式,很好地向世界介绍了中国电影,但客观上也造成了国际人士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像《金陵十三钗》、《神探狄仁杰》等电影是一种“我拍我的故事——你看”或者说“我拍我的故事——翻译给你看”的模式,是一种以自我为主的思路,这样的中国故事很难打动外国观众。
    黄会林研究发现,目前电影的拍摄模式正走向多元:一种是“中国故事+美国阵容”,代表是电影《无间道》美国翻拍版,是“你拍我的故事——你看”的模式。一种是“中国故事+中美阵容”,比如电影《1942》就是“一起拍我的故事——一起看”的模式,都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她推测,随着全球文化交流的加深,“美国故事+中国阵容”(“我拍你的故事——一起看”的模式)最终会与“大家一起拍世界的故事——给大家看”的模式出现。那时候,中国电影不再是与美国电影、欧洲电影对立的文化产品,而是“美美与共”的和谐共生、共赢。
    有人说,“世界文化市场在19世纪属于欧洲,20世纪属于美国,这个世纪会移至中国。”不论怎样,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最终会难以避免地融入世界。这个过程,充满挑战也孕育希望。我们需要勇气承受蜕变中的阵痛,需要胸怀去包容探索和尝试,更需要智慧去化解成长中的“烦恼”。

 

责任编辑:紫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