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戏曲市场明显回暖,究其原因,离不开传统文化传播升温、政策与资金“双保障”等要素。 近两年来,戏曲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回暖迹象。据统计,去年全国戏曲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同比增长均超7%,创近五年来新高;传统戏曲作品的整理与传承被重视,新编作品的数量也显著增加;戏票被瞬间“秒杀”、戏曲票房破历史记录在近两年的戏曲演出市场中已不鲜见。长时间波澜不惊的戏曲市场何以变化如此之大?或许,从烧得正旺的“三昧真火”可略窥一二。 真情实感,传统文化升温。近年来出于政策引导和普通百姓自发的热情,“传统文化”已成为“热词”——传统文化是戏曲艺术的营养来源,前者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必然助推后者的传播。 真金白银,政策、资金“双保障”。许多戏曲院团都经历过“有人没戏排,有戏没钱排,排戏没钱演,演戏没人看”的困境。近年来,与政府推出的大力扶持戏曲发展的相关政策并行,资金支持也日渐充足:从剧目建设到人才培养,从大剧种到地方小戏的齐头并进,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化解了行业的生死之忧,让戏曲人敢想敢拼敢演。特别是国家艺术基金和地方政府文艺发展基金项目,涵盖了从演员培养、流派传承、剧本创作、舞台演出到理论研究、戏曲评论以及音舞美服化道等各环节的人才培训,资助面之广、惠及人员与作品之多史无前例,不仅为眼下培养了各环节的戏曲创演人才,更为长远发展储备了力量。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同时也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对戏曲的支持,从而推动戏曲人和市场的联姻。 真材实料,艺术创作者的内外兼修。政策和资金扶持是外在的“输血”,戏曲发展关键在于自身加强“造血机能”。戏曲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说:“戏曲人不是考古工作者,戏曲也不是甲骨文、兵马俑,更不是马王堆。”如今,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这就对戏曲人提出了内外兼修的要求。近年来,戏曲人才培训班和培养计划众多,形式多样,重心都落在夯实四功五法的基础和加强传统戏的积累上,同时加大了戏曲理论和文化课的比重。与此同时,伴随新媒体的普及,戏曲需要创新传播与制作方式,这就要求主创者不仅会“演”戏,还要会“说”戏、“教”戏和“做”戏, 积极拓展“外功”。 戏曲人有幸遇上了好时代。面对艺术形式与传播方式的丰富多样,戏曲自身需有及时的文化自省和积极的文化自觉,既不能躺在历史的功劳簿上自我满足,更不能在政策的暖床里放松懈怠。积极前行、主动发展,在“三昧真火”下寻找更多火种,以文化实力重塑文化自信,戏曲复兴之路方能走得更扎实、更稳健、更宽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