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电视综艺,从“啃骨头”到“砸石头”(2)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人民日报 周飞亚 参加讨论

    科学传播更需人文视角
    科学类节目往往强调理性精神,如何打破固有的冰冷气息,让节目变得有温度?这就需要从人文的视角来切入。
    人工智能,本身就有“人”的元素。科幻电影里的人工智能,不一定和人类有相同的外表,但都有更强大的能力,甚至有自己的情感,是毫不逊色于人类的智慧生命。即使不幻想那么遥远,当今社会,人工智能也已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替代人类。这难免会让人们思考一些哲学问题——“我们是谁?”“我们要往哪里去?”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的争论铺天盖地,成为整个社会特别关心的一个话题。
    在这一背景下,《机智过人》选择“人机共生”作为节目的制作方向,无疑对解答人们疑问、引导公众情绪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正如中国科协科普部传播处副处长黄晓春所评价的,其所呈现的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虽然有比较和比赛,但不是对抗的、更不是有敌意的,而是合作的或者说和谐的。节目让人们看到,人工智能是如何成为人类的助手、同伴和朋友,人和人工智能是如何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在一次研讨会上,总导演陈齐艺曾这样阐释节目的精神内核:“人工智能不只是对手,更像是人类的一面镜子,它照出我们是谁,以及我们身上的未解之谜。而一次次的交锋,体现的也不仅是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差异,更传达一种人和机器的相处之道。”
    的确,节目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都充分体现了这种人文关怀。一些项目如会作诗、写对联的机器人等,更体现了科学与文化的交融,前沿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嫁接。
    如何让科学更长久地“领占”荧屏
    向公众展示科学并不容易,科学像一块坚硬的冰糖,硬嚼说不定会把牙齿硌坏,硬咽下去也许会把喉咙噎住。但是,电视综艺以一种艺术的方式,像一杯温水,把这块冰糖慢慢溶化,变成一杯糖水,使人们能够更容易、更愉快地吸收它。
    传统的科技类节目,多为专题形式——比如演讲节目《未来架构师》(图④)、科教频道的纪录片,有品质,但是相对小众,瞄准的是高知人群。还有一类是新闻性节目,属于“一次性”产品,经过短暂的讨论消费之后就消失了,虽然每个重要的科技新发现都能占领新闻的价值点,但不会像综艺有传播性和长尾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机智过人》《我是未来》等科技综艺节目,为科普传播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当然,作为新生事物,这类节目还不够成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比如在节目剪辑上,《机智过人》被大量观众吐槽“过于拖沓”;《我是未来》的娱乐性噱头较多,也影响了科技内容的含量。作为密度最大的“石头”,科技综艺显然不像“肉”和“骨头”那样容易添加“佐料”,如果每期节目的时间长度还是因循传统,难免有“掺水”之嫌。而在题材的选择上,《机智过人》涉及司法工具领域的偏多,如人脸识别、步态识别相继出现,造成了一定的重复感;大众对人工智能最关注的是解决人类痛点,交通、教育、医疗、消费……这些都是人工智能的未来,在节目中体现不够。《我是未来》的项目则参差不齐,有比较明显的随意性,参与方并不一定能代表该领域的发展程度和最高水准。另外,节目的参与感也还可以做得更好,让观众能够与节目产生更多互动,对人工智能有更切身的体会。
    小荷才露尖尖角。期待接下来会有更多主题的科学前沿走进综艺,丰富我们的荧屏,也期待这些节目能够让科学更持久地闪耀着人文的光辉。
    (人民日报记者 周飞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