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建构完善的互联网化电影工业体系。应该说,中国电影目前还处在快速而粗放的发展阶段,产业边界模糊,行业规范缺失,版权意识不足,领导性企业缺乏,行业结构也缺少集中度,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急功近利的行业行为比较普遍,各产业环节发展很不均衡,因而导致电影整体艺术质量和工艺标准不稳定,市场风险难以规避和控制,企业缺乏培养人才和其他产业要素的耐心和恒心。如果企业规模难以做大做强,就不可能出现好莱坞六大公司那样的企业,更难以出现包含了好莱坞公司在内的如同时代华纳、迪士尼、维亚康姆、新闻集团、索尼这样的跨国、跨媒介的综合性文化集团。中国电影行业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中国快速发展的优势,深度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CG技术、生态系统相互融合,形成与好莱坞相比更加互联网化、更加智能化、更加全媒体化的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成原始积累,在公平竞争前提下,形成互联网与影视相互结合的产业链完整的领导性企业,制定并遵守行业和市场规则,参与全球竞争,培养人才、培养品牌,为中国电影建构既能减少无序竞争又能带来创新活力的工业体系和市场体系,生产出达到国际标准的电影产品,并且使中国电影形成国内影院—国际影院—网络—电视—音像—授权的完整市场窗口体系。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真正完成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才能使得电影版权价值最大化同时,实现对经济社会文化带动作用的最大化。互联网作为新媒体对电影的介入,很可能成为中国电影弯道超车的重要动因,互联网所提供的分享、共享、集约、整合、精准等优势有可能帮助中国电影走在建基于传统工业的好莱坞前面。 第三,建构适应全球市场的国际传播体系。电影强国重要标志之一,是全球传播能力和效果。虽然好莱坞电影目前还具有比较明显优势,只有中国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全球制衡力量,一方面中国有即将超越北美广阔本土市场作为坚强的发展“根据地”,另一方面中国又有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崛起”背景支撑,完全有可能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力量。因此,通过更加积极的开放合作机制,通过培养跨国性文化和电影企业,通过吸引大批海外境外优秀电影人才,通过大胆采用不同国家和传统的故事题材,通过重要产业环节的全球介入和深入,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满足本土观众、华人观众需求的同时,生产出更多能够满足世界不同市场观众需求的产品。当然,中国电影在全球传播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当年美国电影“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些经验,采取不同区域的差异性策略,分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东亚、亚太、非洲、中东、东欧、北欧、西欧、南美、北美以不同的模式逐渐产生更大的影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全球性电影传播体系。这样,中国电影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不仅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而且用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去丰富、完善世界文化,让中国与世界人心相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享性电影文化,中国电影不再以“走向世界”作为目标,而是成为能够被世界接受和尊重的全球电影一部分。 从“中国电影”到“世界电影” 建构既能满足国内观众需求、又能适应全球观众共享的“通用文化体系”,建构适应中国电影发展和创新的“互联网化的工业体系”,建构与世界文化融合的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体系”,是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电影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到,北美目前是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但这一市场10多年来都徘徊在110亿美元上下,电影发行数量也基本维持在700部左右,美国电影的国内增量已经处在低增长甚至不增长状态,而全球电影市场近10年来的平均增长也只有5%左右,只有中国电影市场在过去10多年中都保持了全球绝无仅有的平均30%左右的高增长,即便近两年进入新常态之后也可能维持10%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这种发展态势为中国成为电影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球市场上,中国、印度、韩国、日本等都保持了本土电影超过好莱坞电影的市场份额优势,这也表明好莱坞电影并非一枝独秀,难以一统天下。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面临重要历史性机遇。 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10年左右时间,互联网化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能够基本形成,中国电影在巩固本土根据地之后有可能通过不同区域发展策略获得更重要的全球地位。当然,这个过程必然是复杂而艰难的,我们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历史进程相匹配,既要突破许多习惯性的文化、艺术和美学观念,也要变革和创新限制中国电影视野、活力和动力的体制机制,从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基础上,形成中国电影的全球文化观,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共享的文化价值体系,完成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创作出更多既具有文化感召力也具有市场占有力的优秀电影。只有这样,中国电影才不仅仅是“中国电影”,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能够影响全球更多观众的“世界电影”。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