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亲近传统如何避免附庸风雅(文论经纬) 一味消费传统文艺,易将传统文艺置于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尴尬境地,败坏传统文艺声名,亵渎传统文艺尊严。亲近传统文艺,首先要心怀足够的诚意与尊重 传统文艺注重通过审美鉴赏滋养人心,即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亲近传统文艺,需多品味其中深意,加强艺术修养,避免浮光掠影,耽于欢愉 艺术接受不是单一的施与受,而需接受者积极能动的再创造。传统文艺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这种再创造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尤其传统文艺得以强力推动:吟咏诗词、研习书画、欣赏戏曲之风愈加浓厚,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毋庸讳言,目前整个社会对传统文艺的认知普遍不深,不明其理而好之则易附庸风雅。如何找到正确门径得以登堂入室?这里从艺术接受的角度谈一点浅见。 心怀尊重切实研习,避免借传统标榜自我 今人应对传统文艺怀有足够尊重和敬意。传统文艺是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的宝贵遗产,是包括原始艺术在内历朝历代人民和艺术家劳动创造的结果,凝聚先民的心力和智慧。因为有他们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我们才可以骄傲地说,我们的文艺传统源远流长。但是,就我个人观察,当前普遍存在如下几种情况,皆是对传统文艺缺少应有尊重和敬意的表现。 其一是仅以传统文艺为时尚点缀。如同30年前舶来的麦克镜、牛仔服、三洋机是一种洋时尚,今天,传统中国书画、古典戏曲、唐诗宋词正成为一种新时尚。许多人不去真正学习和了解有关知识,只满足于以爱好传统文艺标榜自身,以之为茶余饭后谈资。就像梁启超批评新派诗人喜欢摘引新名词以示新潮,这种谈论传统文艺为炫耀时髦手段的做法,虽表面繁荣,实则制造虚空泡沫,最终不是让传统文艺得到发扬光大,而是导致传统文艺空心化。 其二是以传统文艺为戏谑恶搞对象。文艺当然有娱乐作用,但是以文艺为娱乐,应从文艺作品固有形式和内容出发,尊重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创造,而不是随意歪曲篡改,戏谑丑化。 其三是以传统文艺为商业牟利之用。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传统文艺作品作为经典流传到今天,包括它的作者,即那些同样作为经典的艺术家,他们的名气和地位都是一种资本象征。这种资本,今天正被人们用作商业活动招牌,以此招徕看客、吸引买主,谋求超出常规资本的高额利润,将其化为无限膨胀的商业利益。如书画市场借古代名家名作之名批量制造书画赝品,影视行业假借古代名家名作之名其实不副的改编等,将传统文艺置于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真假难辨的尴尬境地,败坏传统文艺声名,亵渎传统文艺尊严。 澄心静虑用心体会,避免浮光掠影心不在焉 亲近传统要怀有鉴赏态度,从艺术鉴赏中获得应有审美感受。文艺作用于人,本来就是依靠审美鉴赏。通过审美鉴赏获取感性经验,而后受到触动,产生精神愉悦。中国传统文艺受独特社会文化影响,更强调这种作用方式。古人很早就有“风动”“教化”的说法,所谓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都是指这种作用于无形的感性方式“入人也深”“化人也速”。梁启超把小说对人的作用,总结为“熏、浸、刺、提”四种力,说“人之读一小说也,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扬,而神经为之营注”, “如入云烟中而为其所烘,如近墨朱处而为其所染”,都是指文艺通过感性方式对人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古代抒情文学作品,讲究创造意境,追求“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更需要借助感性经验和体悟。其他如书画戏曲也都有其独特的感性形式,如书画中的留白、戏曲中的写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