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走过了120年的历程,依然充满着“青春”的活力,其发展与艺术性关系则值得回顾与思考。 世界电影诞生日 世界公认的电影诞生日是1895年12月28日。在此之前,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成功申请了“活动摄影机”专利,拍摄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的早餐》、《水浇园丁》等著名的早期影片;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发明家爱迪生也向世人展示了他发明的“电影视镜”(即西洋镜)。那么,为何把世界电影诞生日确定为1895年12月28日这一天呢? 1895年12月28日这一天,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第一次以公开售票的方式向社会放映他们拍摄的早期影片。从产业视角来看,以公开售票的方式进行电影放映,客观上完成了电影从投资到回报的产业行为过程。如果说发明活动摄影机及进行影片拍摄放映主要完成的是电影作为一门技术相对全面的发展过程,那么以公开售票方式回收投资成本的行为,则表明电影已经同时拥有其作为一项企业的相对完整属性,并且也获得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属性——任何一部影片都能够对于数量众多且不指定、非组织对象的同时传播。 卢米埃尔兄弟的早期影片都过于短小简单,充其量只是对某些日常生活片段的影像记录,所以电影界有“纪录片是电影长兄”的说法。这个说法中的“电影”,一般指作为艺术样式的电影,其中蕴含着一个自觉不自觉的潜在意图:借此来确认电影的诞生和电影艺术生成的同步——纪录片一直被公认为是影像艺术形式之一。但是,这个可能蕴含的潜在意图,却可能难以被完全认同——因为世界公认的最早的艺术电影是以梅里爱根据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改编拍摄于1902年的《月球旅行记》为标志的。 由于世界公认早期艺术电影的诞生,才可以当之无愧地表征电影艺术的生成,因此,电影最初发展在表达电影基本属性形成的过程,应该这样概括:第一,因为发明制作电影拍摄、放映机的技术及产品而标志电影技术的诞生;第二,因为销售能够拍摄、放映那种早期影片的电影机及其附属产品(早期影片)而标志电影商品属性的生成;第三,因为实现公开售票放映早期影片获取票房收益而使电影拥有相对完整的企业属性;第四,电影获得艺术属性并成为“第七艺术”的最早标志,是因为早期影片拍摄自觉地依托于文学艺术和戏剧艺术。 电影艺术现代性的获得 一般认为,现代电影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即通常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轫作为现代电影的起步。其实,从电影艺术理念及语言创新的意义上来说,电影现代化阶段的开始,或者说电影艺术现代性的获得,更恰当的时间应该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向“内心现实主义”发展并直接或间接地、自觉或不自觉地引领法国新浪潮电影发生的时候。 历史地看,美国电影从《火车大劫案》崭露头角,好莱坞则以《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和卓别林的电影开始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当《卡里加里博士》、《北方的纳努克》、《战舰波将金号》、《西班牙的土地》等影片,尤其是《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风靡欧美并影响世界的时候,电影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确实不只是“博人一粲”的文化消费品。当《广岛之恋》被称为电影史上“第一颗原子弹”、法国新浪潮电影以振聋发聩的方式莅临世界的时候,其实它显然也是非常现实主义的,只是这种现实主义表达更着重再现人的内心世界情景及意识活动过程,因此需要诞生与之相应的新的电影视听语言而已。当然,正如笔者在早期强调诸如《神女》、《马路天使》、《万家灯火》等中国电影完全具有新现实主义电影特征一样,瑞典伯格曼1957年面世的《野草莓》也完全符合法国新浪潮电影特征。 从一定角度来看,如果说新现实主义及之前的电影发展似乎更符合德勒兹《电影Ⅰ:动作—影像》所论述的那样,那么从法国新浪潮开始的电影发展,则更符合德勒兹关于《电影Ⅱ:时间—影像》的言说。不管专家和大众怎样关注巴赞的《电影是什么》和麦茨的《想象的能指》,电影源于现实社会并影响人类生活的力量足以证明“所有艺术中最重要的是电影”(列宁语)。同时,电影艺术的现代性起步及发展,具有内容、形式并驾齐驱、比翼双飞的特征,并不给人以发展的焦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