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变脸与变性:京剧在美国舞台上的呈现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文艺研究》(京)2007年第 雷碧玮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本文以华人传统戏剧在美国舞台上演百余年为背景,具体描述了京剧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在异国他乡获得理解的过程和自我不断调整的处境。其中不仅包括性别问题,更有种族问题。本文试图指出,在全球化的今天,在面具化与变性论的京剧文化中传达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虽为文化交流过渡时期之误解,但不失为推动京剧走上国际舞台的权宜之计。
    关 键 词:京剧/变脸/变性/亚美戏剧
    作者简介:[美]雷碧玮(Daphne Lei),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戏剧系
    一百多年来,美国对华人传统戏剧所形成的“性别观”以及近年来亚美戏剧(Asian American theatre)①中运用京剧的方式,成为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我在这里用了川剧的戏剧手法“变脸”与医学上的“变性”两个词汇来比喻美国人对华人传统戏剧的普遍认知状况。在文化交流初期,挫折与误解往往是必经的过程。然而,是否能跨过这一步而达到深层的认知,促成真正的文化交流呢?我想,这固然是很困难的,但也并非不可能。“自我嘲讽”或许是缩短文化距离的方式之一。因此,“变脸”与“变性”,两者尽管与京剧几乎无关,却颇能引人遐思,这或许是京剧登上国际舞台的第一步。那么,在今日的媒体迷惑视听、传统艺术衰微、网络表演胜于实际舞台表演的情况之下,华人传统戏剧能否成功地走出下一步,这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正名
    为什么要为京剧、甚至华人传统戏剧正名呢?英语中的“Chinese opera”(中国歌剧)是一个以讹传讹的术语,并不能详尽而准确地表述京剧。首先,传统戏剧本身是集戏剧、歌舞于一身的(中国人常提的唱、念、做、打),西方人则是把“歌剧”(opera)、“戏剧”(drama)、“舞蹈”(dance)、甚至后来的“音乐剧”(musical)加以分门别类,因此,中国传统戏剧才会成为“中国歌剧”,这是在与意大利歌剧比较之下,以西方戏剧理念为出发点新创的名词。中国传统戏剧不管是以杂剧传奇或是以区域性来区分,都是包罗万象的,不可笼统道之。然而,从外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北京、东方、天朝、甚至蒙古、丝路、长城都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中国歌剧与天朝戏剧(Celestial Drama)都是中国传统戏剧的通称。其次,中国传统戏剧在美国的发展,是由粤剧开始的,后来才渐渐有京剧的流行。即使京剧对粤剧的发展有相当的影响,两者仍不可混为一谈。所以,当初美国人所谓的“中国歌剧”指的其实是粤剧,而非京剧。事实上,京剧与粤剧都可算是“中国歌剧”的一种,但并不就等于“中国歌剧”的全部。最后,“中国歌剧”这个名词的产生,事实上与美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中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在19世纪美国的报刊上很少使用“中国歌剧”这个词汇,“中国戏剧”(Chinese Drama或Chinese Theatre)反而是常用的名词。我认为,到了20世纪前期(大约20、30年代),蓬勃发展的美国“音乐剧”(musical)成为美国戏剧的新的代表,也成为美国人的一种新的自我文化认同。反观“歌剧”,它乃是欧洲的,是一种过时的、遥远的表征,换句话说,也就是“非美国的”、“非现代的”。在美国的自我主义高涨与排华政策持续之下,中国“歌剧”一词慢慢代替中国“戏剧”,成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翻译名称②。另一方面,“话剧”在20世纪初期引进中国,渐渐取代传统戏曲而成为普遍的戏剧呈现方式。在中西同时推广新剧种之下,“中国歌剧”所表述的中国传统戏剧变得越来越遥远、越来越古老,也越来越“不合时宜”了③。
    二、金山客与拓荒者
    1848年在美国北加州发现金矿,1849年开始出现淘金热,加入淘金行列的除了来自美国本土的拓荒者、欧洲的淘金客,还有许多华人。旧金山成了不折不扣的“国际都市”。据说,当时的居民就地搭篷为屋,雨天路面泥泞不堪,满地垃圾,鼠类横行④。然而,这一淘金热也促使娱乐业蓬勃发展起来,剧院、赌场、妓院、酒馆生意兴隆。早期的华人戏剧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争出一片天地的。最早登陆美国的华人剧种是粤剧,也就是广东大戏,因为广东沿海一带的居民是最早来美的“前卫英雄”。这些远渡重洋年轻力壮的单身男子(已婚者亦多未携带家眷),起初致力于矿业,后来则投入铁路建筑或是农业商业,亦有许多成了家庭仆佣。由于最早的移民居住于旧金山湾区一带,“金山客”(Gam SaanHaak,粤语发音)成了亚美文学中至今仍常使用的代表华裔祖先的一个词汇。随着淘金的“前卫英雄”而来的是第二批的“淘金客”,也就是娱乐业。史密斯(Arthur H.Smith)曾说过:“中国人热爱戏剧,人所皆知。”⑤有华人的地方一定有戏剧,旧金山的唐人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1906年,旧金山大地震使唐人街化为一片废墟,中文资料所剩无几,研究淘金时代的华人戏剧只得仰赖英文资料。所幸的是,当时的《旧金山时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与《高加日报》(Alta California)都有不少关于华人戏剧演出的报道。从丰富的英文报道可以看出当时中国戏剧在美国演出的盛况。然而,由于文化的隔阂,英文资料往往错误百出,使得研究早期粤剧的学者备感困难。
    在现存的英文记载中,最早参与“戏剧演出”(dramatic performances)的华文剧团叫做“同福堂”⑥。首场演出是在位于三桑街(Sansome Street)的“美国剧院”(American Theatre),演出剧目包括“八仙献寿”、“六国大封相”等四出戏。票价在两美元到六美元之间⑦。根据两天后的报纸报道,这场演出“十分成功”⑧。
    从19世纪50、60年代的英文记载看,当时的粤剧演出十分频繁,而且西方人也是观看的常客。批评则是毁誉参半。大致上,观众认为,“演员的服装道具华丽,值得一看”,还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特技翻滚绝技”也是一大吸引力⑨。至于负面的评论,则多因对华人戏剧传统及语言的不熟悉,中国传统的锣鼓弦乐被形容为“呕哑嘲哳难为听”,而高音假嗓更受戏谑,有时被比喻为猫儿叫春,有时被比喻为阴阳不分⑩。从当时的评论看,似乎戏谑中华文化、取笑异国风情成为观看中国戏剧的重要的一部分。报刊上的戏谑文章,更是不断地“推广”对中国戏剧的成见。
    许多人认为戏剧模仿人生,戏剧也代表人生。19世纪的华人戏剧似乎也有这样的功用。因此,对于华人戏剧的嘲讽事实上与排华观念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形在19世纪后半期更加严重,主要是淘金业与跨国铁路(Transcontinental Railroad)的建造引进了大批的华工。在1869年铁路完成后,大量的华工成功地转业,与美国本地劳工激烈竞争,排华声浪因此越来越高。1882年正式通过的《排华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可被视为对华人仇视的最高峰。
    在这种情况之下,嘲讽中国戏曲就成了嘲讽华人,而就是在这种歧视与嘲弄的“叙事形式”之下,美国人的自我认同慢慢形成了。须知,早期的美国加州居民以单身男性居多,华人为了求生存,毅然而然地承担了“非男性”的职业,如洗衣、烹饪或是帮佣。在种族歧视之下,表演艺术成了社会现象之诠释与证明。中国戏剧中的反串艺术成了对华人的性别歧视的主要根据,通过嘲笑华人的阴柔气来证明欧美人的刚阳气,因此,华人洗衣业、舞台上的反串与种族歧视、美国的自我认同完全连接在一起。金山客与拓荒者的对战明显地展开在戏剧批评中。久而久之,看戏不是为了看戏,而是为了加入整个嘲讽中国文化的“叙事形式”。在成见不断加深之下,叙述中国成了美国人叙述自我优越感的最佳方式(1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