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公共艺术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嬗变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国社会科学网 安静 参加讨论

    
    公共艺术在视觉上要与环境相协调,同时还表现在文化精神上与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公众的协调一致。地铁公共艺术在民族性的塑造上,正在向现实生活靠近,真正体现出公共的生活状态,表达公众重视自身表达的审美诉求。
    公共艺术景观存在的意义,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意义上与公共发生关系,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公共艺术的定位各有千秋,反映出来的社会心理也各有特色。以北京地铁建筑环境为例,将不同时代的美学传统、时尚风潮和文化品位保留在公共交通空间之中,积累出独特的历史美感。
    在20世纪60年代初第一条地铁线开通时,相关部门已经考虑到公共艺术的建设问题。在当时的条件下,公共艺术渗透在地铁的空间装饰中,并没有诞生独立的公共艺术作品。80年代,地铁中出现了《四大发明》、《长城》等巨幅壁画,以及一批悬挂于柱间的小型装饰画。在2000年之后,北京机场线、5号线、4号线等线路中出现了一些与地域文化背景相适应、与地铁交通节点环境相协调的艺术品。这时的地铁公共艺术多数还处在以“点”为主的设计步骤,缺乏从线路整体的人文环境、历史背景对公共艺术进行设计。
    2008年的奥运会,为北京地铁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地铁文化建设也相应发生巨大转变,地铁公共艺术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奥运支线成为公共艺术与内部装修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良好典范。2012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北京地铁公共艺术真正进入一种“公共创作”的阶段,在6号线一期、8号线二期南段、9号线北段、10号线二期33个站点50件公共艺术品的规划建设工作中,地铁公共艺术品建设站点之密集、艺术品数量之大、参与艺术家之广、制作工艺之综合、组织过程之规范,在北京地铁建设史上都是首次。
    从民族文化符号历史变迁的外在形态来说,民族文化的表现逐渐从单一走向了多元。2007年建成的5号线雍和宫站,用整幅壁画表现了藏传佛教文化。作品中反映了藏传佛教、唐卡、经文以及孔孟文化,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华文化融合的过程。2010年建成的大兴线高米店北站作品《首邑祥云》中,民族文化符号的多元展示迈上了新的台阶:作品结合装饰和现代构成的手法,将奔跑雀跃的鹿群,欢快游动的鱼儿,紫禁城巍峨的建筑,团河行宫秀美的园林,载歌载舞的蒙、满、汉等各族人物相互融合,展现了各民族团结和谐的状态。2014年开通7号线广安门内站作品《和谐共荣》是一幅以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的地铁公共艺术作品,作品以壮、苗、蒙、藏、白、维、回、朝鲜、高山等9个少数民族的青年男女为主要刻画对象,他们身着多彩艳丽的民族盛装,手持富有特色的民族代表性乐器,身后配以灰色传统建筑的浮雕,这组作品可以说是北京地铁公共艺术建设对民族文化符号多元化描绘的新开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