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谣与歌曲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歌曲是供人歌唱的作品,是诗歌与音乐的结合;歌谣是随口唱出,没有音乐伴奏的韵语,如民歌、民谣、儿歌等。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界定,抗战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是抗战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对敌斗争中创作的、反映抗战生活的歌谣。由于抗战歌谣在流传中不断被改变和加工,属于集体创作的作品,多数歌谣没有明确的作者。一句话,抗战歌谣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扬于民间,口头创作、以口传播,是老百姓的文学。 抗战时期,产生了大量抗日军民随口吟诵的抗战歌谣,由于当时的报刊杂志和广播电台发表播出的多是文人创作或者专业写作者根据民间歌谣进行再创作的文本,保存至今的真正意义上的抗战歌谣实在少之又少。 抗战生活是抗战歌谣 产生的重要原因 微山湖位于苏鲁交界地带,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湖面广阔,物产富饶,有“日出斗金”之称。抗战爆发前,微山湖区主体部分属于江苏沛县,湖东的一部分属于山东滕县,夏镇则被沛县和滕县一分为二,故有“一步两省三座庙,一条大街两县分”之说。世代居住在微山湖区的农、湖、渔民,勤劳勇敢,嫉恶如仇,富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斗争精神。1938年春天,日军占领这一地区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伪军土匪各拉武装,要粮要款,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湖区人民成立了第五战区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开始进行反日斗争。不久,在微山湖区的南部建立了沛滕边县委,成立了沛滕边区县,纵横范围六十余里;在微山湖区北部建立了湖东县委。1939年7月,沛滕边县委组建了沛滕边警卫营,随后,中国共产党又成立了鲁南铁道游击队、微山湖游击队(1942年8月,微山湖游击队在湖西高楼整编,更名为微湖大队)、运河支队等抗日武装,进行抗日、反顽斗争和党的组织建设、地方政权建设,使微山湖区成为著名的抗日根据地。由山东、华中抗日根据地通往延安的微山湖上交通线,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刘少奇、陈毅、朱瑞、肖华等领导同志都是由湖上交通线安全到达鲁西和延安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火热的抗战生活是微山湖区抗战歌谣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抗战初期,微山湖区流传着大量的抗战歌曲等,如《全国总动员》、《救亡进行曲》、《洪波曲》,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对于战胜日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些歌曲,对于微山湖区抗战歌谣的产生起到了“标杆”作用。微山湖区民间曲艺(民间说唱)活动十分活跃,农闲季节,听、唱民间曲艺是广大农、湖、渔民娱乐的主要方式,对于抗战歌谣的产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