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长调歌唱家朝伦巴图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代表着蒙古族草原音乐文化的最高成就。千百年来,蒙古族歌唱家代代相传、口传身授,长调民歌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美学的感悟。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是培养长调人才的专业学府,被誉为“内蒙古民族艺术人才的摇篮”。近日,记者采访了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内蒙古长调研究协会副会长、长调歌唱家朝伦巴图。他是宝音德力格尔老师的得意门生,也是她高校声乐教育事业的唯一继承人。 朝伦巴图在蒙古族长调的演唱和教学上造诣颇深。多年来,他秉承科学、规范的教学方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长调艺术人才。 与时俱进:让教学更科学化、规范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蒙古族长调的教学和曲目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因在于,长调艺术与其他民族音乐不同,长调是依赖于草原生活环境的一种艺术形式。“过去,长调都是在草原上、婚礼上、那达慕大会上吟唱演出,婚礼上能唱一天一夜,曲目不会重复。而如今,很多牧民离开了草原,都搬到乡镇、市里,流动游牧的生活逐渐改变,草原上长调的传唱与演出相较以往也就越来越少了。随着这些环境、人文因素的变化,我们的教学也在发生改变。”朝伦巴图感慨道。 在长调教学方面,朝伦巴图主张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学内容依照传承、吸收、完善的要求进行选择。主要包括蒙古族长短的发声方法,长调演唱技能以及歌曲调式、歌曲类型、歌曲风格、歌曲演唱能力等方面的课程内容。并引入声乐的科学练声方法,以及视唱乐理的基本知识,让教学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长调音乐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节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长。比如,在演唱时,常有将一个完整乐段从低音区提到高音区,再降到低音区的完整过程,有时一支长调要用几组这样的过程。学生们通过系统的学习后,能够掌握科学发声方法,提高演唱水平和专业技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