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戏剧学 >

莎士比亚戏剧在印度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艺术评论》(京)2008年第 拉文德·卡尔 参加讨论

     作者简介:[印]拉文德·卡尔
    译 者:潘源,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印度观众对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有些元素并不陌生,其很多惯用手法如想象力、诗意、时空的自由转换、叙事性合唱、夸张的动作、独自与旁白等,在论述梵剧的经典文章中同样备受推崇。因此,莎剧在印度舞台上拥有稳固而显著的地位不足为奇。
    莎剧的影响不但反映在表演风格上,也从剧作形式上呈现出来。很多剧作家在剧本创作中有意无意地采用了莎士比亚的戏剧结构和人物塑造方式。与其他东方国家相比,印度舞台上的莎剧也许更为复杂和深入。通过探讨莎剧如何在英国与印度本土艺术形式、精英与通俗文化之间斡旋,我们便可理解上述复杂性的根源。
    譬如,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在处于后殖民时期的当代印度,无论是在民间还是正统艺术中,莎剧的演出常被纳入印度本土的语言和传统范畴之内,从而获得新生。这些演出包括亚伯拉罕·埃尔卡兹用强有力的乌尔都语[1]排演的《奥赛罗》(1968),乌巴尔·杜特的《奥赛罗》(1958),卡伦斯用南印度雅克霞甘纳[2]传统风格演绎的《巴纳姆瓦纳》(《麦克白》,1979),还有阿卡沙拉导演的《卡纳达的麦克白》(1987)(其它同名版本不计其数)。最受人瞩目的要属哈比比·坦维尔翻译和改编的《仲夏夜之梦》,译名为《爱神的所有,春梦》。
    然而,就在威廉·莎士比亚去世第二年,即1616年4月,经最终在印度确立起英国统治的蒙兀儿国王杰汗格尔许可,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印度经商权。英国人在加尔各答(印度西孟加拉邦首府)建起店铺,莎士比亚戏剧亦在白人老爷(即后来在印度的英国统治者)赞助下于此搬上舞台。英国戏剧之所以在加尔各答立足如此之稳,原因之一便是当地有诸如“孟加拉的亚特拉”这样的本土戏剧传统。戏剧在加尔各答获得成功的另一原因,便是出现了充满活力的中产阶级并普及了英国教育。印度第一任总督沃伦·哈斯汀斯将军(1772—1785)统治期间的1775年,“加尔各答剧院”或称“新剧场”落成。随着这座剧院的创建,英国人在加尔各答持续开展了长达百余年的戏剧活动。当时各种媒体对英国戏剧及其演出状况广为报导,留下了非常有趣的书面纪录。加尔各答剧院于33年后关闭,但同时其他剧院纷纷建起,其中较享盛名的有布列斯托夫人的“私人剧院”,“考朗基剧院”、“杜姆剧院”、“柏塔肯那剧院”、“惠勒宫剧院”和“雅典庙宇”剧院。并且,很多更为著名的剧院相继出现,尤以“无忧宫”剧院为最。
    1848年8月17日,一位名叫埃迪的“土著绅士”参加了演出,扮演奥赛罗一角。在《加尔各答之星》刊登的一封信中,这一事件被称为“不涂油彩的真正黑人奥赛罗初次登台……整个加尔各答为之沸腾”。这一空前事件被另一家报纸描述为“拜莎士比亚之赐、拜新奇之赐、拜殖民地之赐,摩尔人与孟加拉人融为一体……脸面涂黑、身穿摩尔人服装的白人演员无法与埃迪扮演的奥赛罗相提并论。他才是‘真正的’奥赛罗”。(《孟加拉赫卡卡》,1948年8月19日)加尔各答各个剧院频繁上演莎剧,先是由白人演员表演,后来才出现了孟加拉哈德拉洛克地区的演员。1814年到1815年间,《哈姆雷特》、《麦克白》、《屈身求爱》和《沃里克伯爵》是加尔各答最常上演的剧目。
    由于当时并无孟加拉本土戏剧艺术,新兴的孟加拉富裕阶层又向英国统治者极尽谄媚之能事,故而莎剧在加尔各答持续兴旺。1831年,普拉萨纳·库玛·泰戈尔在其位于加尔各答的花园别墅建起“印度剧院”,成为孟加拉首屈一指的剧院。但在开幕之夜,剧院上演了《恺撒大帝》中的部分场次和梵剧的英语版本。
    帕西人(帕西人在公元8世纪为逃避穆斯林迫害由波斯移居印度)剧院兴起于1853年。开始时,演出使用古吉特拉语(印度语言),有时在主要剧目之后伴有一、两出帕西人创作的印度斯坦语[3]闹剧。英语剧目也时有上演。出于当时存在的各种困难,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常常无法全本上演。所以,莎剧一开始不太流行,只上演部分片断。然而,在帕西人剧院的整个黄金时期,莎士比亚对帕西剧作家的影响一直未减。19世纪末期的著名古吉特拉作家巴曼基·纳伍洛基·卡巴拉的流行剧目“Jebanejar ane Shirin”便是以《奥赛罗》为蓝本。与此类似,纳拉延·普拉塞德·柏塔布的“Gorakhdhanda”(1909)也以莎士比亚的《错误的喜剧》为创作基础。帕西人剧院的另一个著名剧作家迈赫迪·哈桑·阿桑的许多剧目也是在莎剧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他的“Mehdi Hasan Ahsan”改编自《错误的喜剧》,“Dilfarosh”改编自《威尼斯商人》,“Khun-e-Nahak”改编自《哈姆雷特》,“Bazm-e-Fani”改编自《罗密欧与朱丽叶》。被著名演员萨布·莫迪视为精神导师的约瑟夫·大卫创作的大部分戏剧(如“Dhup Chhaon”,“Har Jit”,“Kali Nagin”和“Dukhtar Farosh”)的主题亦直接取自莎剧。然而,帕西人剧院与莎士比亚真正联姻始于阿格哈·哈什·喀什米利。他不但借鉴莎剧主题创作了多出戏剧,还将自己的剧团命名为“印度莎士比亚剧团”。阿格哈·哈什将帕西人剧院发扬光大,并且令莎士比亚在印度次大陆家喻户晓。
    1964年,据加尔各答印度国家图书馆资料记载,翻译或改编莎剧的印度语种有孟加拉语(128部),马拉地语(97部),泰米尔语(83部),北印度语(70部),埃纳德语(66部)和泰卢固语(62部)。我确切地知道,阿亚帕·潘尼科和卡瓦拉姆·纳拉亚纳·潘尼科导演的27出莎剧都被译成了马拉雅拉姆语,[4]且总数不止于此。梅塔的两卷本《印度语舞台剧目录》(1963年)记录了对莎士比亚作品随意、有时甚至是粗暴的剽窃现象。书中记述,莎剧的印度语改编和翻译版本近两千部。来自喀拉拉邦卡利卡特的学者、作家普绍坦·奈登伽德曾戏言:“不要被莎士比亚吓住。他是我们中的一员。他基本上是来自北喀拉拉邦的老表——(莎士)比亚酋长!”
    当新德里“兰姆先生表演艺术中心”著名的戏剧导演、艺术导演牧什塔克·卡克意欲导演莎剧《维洛那二绅士》北印度语版本时,所有人都来劝阻。他的演员和朋友都公开反对将此剧搬上舞台,因为它是莎剧中最薄弱一环。著名戏剧导演拉谨德·纳斯称此剧为败笔,并说排演此剧徒劳无益。然而,所有这些评论非但没有阻止牧什塔克,反而坚定了他的决心。不过,这些评论确实促使牧什塔克在改编时更为谨慎小心。他同负责改编的作家密切合作,最后写出了名为《帝力6》的剧本。该剧背景设在旧德里的商业中心“卡里宝里”,多元文化背景人士每天聚集于此从事商业贸易活动,使其变成印度内陆所有文化的熔炉。此剧成为“兰姆先生表演艺术中心”最成功剧目之一,票房超过10万美元。
    重要的是,莎剧将生命永驻!正如维贾伊·腾杜尔卡所言,“没有莎士比亚,生活将枯燥乏味。当我们准备好时,就到舞台上见他吧。”
    原文参考文献:
    [1]巴基斯坦官方书面语言的印度语。用阿拉伯字母书写,在印度被广泛使用,其主要使用者为穆斯林。
    [2]在北喀拉拉及卡那塔克省很普及的表演舞剧。
    [3]包括乌尔都语和印地语的一组印度方言土语。
    [4]印度西南马拉巴尔海岸的喀拉拉邦所使用的一种达罗毗荼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