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乐论到元明清各种画论、书论、曲话和评点……数千年来的古典艺术实践传承,形成了体量庞大的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资源。自2011年,艺术学升级为第十三个学科门类,学界积极探索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近年来,对有着深厚学术史积淀的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进行挖掘,成为完成这一学术使命的重要着力点。 寻源:理论资源丰富 作为艺术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我国艺术学理论学科长期受西方艺术理论体系影响。中国话语能否为自身艺术创作提供理论支撑?受访学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夏燕靖看来,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最能体现民族思维特性,它是从中国传统艺术与传统文化肌体上生长出来的,是建设有中国特色艺术理论的重要资源。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廷信告诉记者,中国古典艺术理论资源丰富,散见于经、史、子、集等文献当中。先秦至秦汉时期,儒家礼乐思想发端,在讨论社会治理问题的过程中思考艺术的功能、地位问题;此后中国艺术理论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讲求虚实相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范畴,如形、神、气、象、雅、俗等,这是不同于西方艺术理论体系的最宝贵资源。 在梳理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时,夏燕靖发现,从朴素宏观的“天人合一”思想,到细致入微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解说,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而独特的宇宙观、世界观与人生观,它的形成是多民族集体智慧的凝结,流传有序,生生不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方向明确。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看来,中国古典艺术在几千年的实践中虽然没有西方系统的学科建设,但大量艺术学经验得到总结,体现了审美趣味的独特高格,应被视为“潜艺术学”。 开渠:探究建构理论体系 早在20世纪上半叶,老一辈学者如宗白华和蔡仪等人已经论及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存在与特性。夏燕靖告诉记者,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有一套独特的理论范畴,包括概念、术语和知识谱系,不仅从宏观层面上给予艺术本体论周全的阐述,而且涉及审美论、创作论、鉴赏论等诸领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挖掘、整理与阐释工作形成了良好的基础,各个艺术门类以及美学领域的学者都在这方面投入了不少精力,如针对书论有李翰文主编的《中国历代书论集》等;针对画论有俞剑华整理的《中国古代画论类编》等;针对乐论有吴钊等整理的《中国古代乐论选辑》等;针对戏曲有中国戏曲研究院整理的《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等。王廷信提出,除已经整理出的文献外,还有大量资源需要挖掘。从这些资源自身出发思考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论体系十分必要。 夏燕靖认为,从中国古典文论、古典诗学、古典美学和古典文艺学等领域挖掘与阐释对应观念,可以从四方面入手:从历史脉络入手,梳理出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典籍;从观念构成入手,挖掘与拓展具有古典艺文思想及艺术表达观念的理论;从思想观入手,归纳出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特有的丰富论说思想与创作经验;从内涵性质入手,寻觅明确的定义作概念。 引源:古今理论的融通 挖掘与整理是基础,将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之“源”有效融入当代艺术学理论建设中更为重要。事实上,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不乏争议。如有学者认为可“以西化中”,也有学者强调“以中解中”。刘悦笛表示,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现代阐释中,要打通中西与古今的隔膜。“毕竟中西方艺术传统存在异质性,以过度西化学术概念来阐释中国古典艺术理论,如隔靴搔痒,显得生硬;但照搬古代话语,也并不现实。” 中国立场与国际视野兼顾,逐渐成为学界共识。王廷信认为,通过凝练和阐释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与范畴,寻绎一套能够代表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核心的概念和范畴,并以简洁的话语深入浅出地表述中国古典艺术理论性格,可以让西方人明白我们的理论精髓是什么,有怎样的价值。 推动和传播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着力点,还应注重理论的梳理与“当代性”释义。夏燕靖说,“当代性”突出体现在古今艺术理论的相互融通,尤其是古典艺术理论在当下的新释义。 如今在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视阈下,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挖掘、阐释更加自觉、自信,成果迭出。如由彭吉象申请的“中国古典艺术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于2008年被立项为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目前已近结项。王廷信正着手编写“中国古代艺术学理论经典文献研究丛书”。在“2016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名单”中,由夏燕靖领衔的“中国古典艺术理论体系建构研究”也赫然在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