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大国“工匠精神”的历史回归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任军君 参加讨论

    八集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自去年在央视播出后,“工匠精神”骤然成为热词。中国“工匠精神”自古有之。生民之初,先祖从打造石器到磨制石器,进而发明陶器,出现编织、纺织、玉雕、牙雕、漆器等,从简单的石器、骨器、木器等工艺到复杂的制陶、纺织、建筑、舟车等手工业,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门类。据西汉《礼记·王制》记载:“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出乡不与士齿”,规定了中国古代百工的基本身份,战国时期齐国管仲推行“四民分业”改革措施,并要求“各守其业”,使得古代工匠以“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春秋战国时期重要典籍《考工记》作为工师考校百工之书,确立了古代工匠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工匠职业分工体制,使得各类工匠祖祖辈辈心无旁骛地从事着唯一的职业,通过不断地传承与创新,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对制作不遗余力,这种代代相传的“工匠精神”铸就了中华灿烂的文明。比如,世界各地众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包含着大量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瓷器、玉器、石雕、漆器、硬木家具等,造物成就之高无不映射出大国的“工匠精神”。
    大国真正崛起必须倡导“工匠精神”这一关键要素。《说文解字》中说:“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在诸如《考工记》《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天工开物》等典籍中所载,中国古代出现了一大批以鲁班、李冰、蔡伦、毕昇等为代表的能工巧匠,古代人民通过创新创造产生了深刻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正如英国汉学家麦都思所说,“中国的发明对欧洲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由此可见,中国古代有着令世界其他国家“叹为观止”的技术文明,是名副其实的文明古国、世界大国。当今中国之崛起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文明,更离不开创造这一文明的千万能工巧匠,而“工匠精神”正是能工巧匠们所独有的品质。回归“工匠精神”并不是要重返与我们渐行渐远的手工艺人生活方式,而是要学习中国古代工匠“强力而行”的敬业精神、“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精神,将这种精神与现代工业文明相结合,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质造”,“世界大国”向“世界强国”转变。
    大国“工匠精神”历史回归恰逢其时。2015年“五一”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介绍了来自重工业、轻工业、工艺美术等方面的8位杰出劳动者,他们都是在平凡岗位上身怀“绝技”之人,他们爱岗敬业、勤恳踏实、精益求精,为伟大的中国梦实践着自身的价值。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变缓、经济结构改革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际,“工匠精神”无疑为我国经济结构换挡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当然,国家倡导“创新创业”,不是要厂家模仿苹果公司搞个产品发布会;国家呼唤“工匠精神”不是让工人穿着蓝色工装服做个表演,而是要培养全体国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追求精工精致的精神。中国要实现“工匠精神”历史回归,笔者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其一,“工匠精神”的教育之道。教育分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基本的公民教育,教育人恪守社会规则及文化习俗;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培养人具备某种职业技能。据《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在中国古代阶级社会中,有智慧之人创造物,而工匠只能述之守之,以臻精熟,精熟然后能生巧,巧妙然后可夺天工,这是中国传统工匠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经典教育理论,以及师徒相传的基本教育方法。以德国为例,当今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德国制造”成为高质量、耐用、可靠的代名词。这离不开德国的“轨道制”教育体系,在中学阶段,学生基本有三种选择:一是通过普通的文理中学进入综合性大学;二是通过职业高中进入“应用技术大学”;三是通过职业技术学校直接就业,三者之间又具有贯通性。同时在职业教育中实行“双元制”,学生3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7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技术,这种现代学徒制奠定了一个能工巧匠职业生涯基础,也造就了“德国制造”的全球声誉。
    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提到,中国将有1600所以上的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包括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引起众多地方本科院校师生的广泛关注,担心被“职业技术学院”化。这种担忧反映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要消除这种偏见,还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强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职业平等,切实提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唯有如此,大国“工匠精神”才有重返的基础。
    其二,“工匠精神”的制度之道。首先,要建立起各种职业对等的考评认证体系。《考工记》中所述“轮人制轮”,“故可规、可萭、可水、可县、可量、可权也,谓之国工”,制轮工匠达到这些标准,便可评为“国工”(国家级名匠),这是古代中国对工匠的考评制度。其次,要建立起可靠的专利保护制度,现在不论是实体商店,还是电商平台上都充斥着山寨商品、假冒商品,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极大伤害了社会诚信系统。再者,要建立起精益求精的品控制度,中国古代通常会在器物上署名或题款以提高质量、防止赝品,现在我国盛行的质量认证ISO体系并没有变成企业内在的质量管控行为,投机取巧、偷工减料、粗制滥造的现象依然盛行。制度的缺失或执行不力都不能真正地培养出“工匠精神”。
    其三,“工匠精神”的服务之道。工匠制造产品是为人服务的,人对于产品的体验是设计制作产品的关键所在,中国明式家具之所以蜚声中外,经久流传,是因为工匠们从选材到制作无一不考虑人的因素,最终使家具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大国“工匠精神”回归是历史必然。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