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尔雅:唤醒传统戏剧的文化自觉

http://www.newdu.com 2018-03-01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尔雅 参加讨论

    傅谨教授在《20世纪中国戏剧史的对象与方法》一文中提出,20世纪的中国戏剧史研究在对象与方法上存在严重缺陷,国剧(传统戏剧)长期被“有意识的忽视”,戏剧史研究和书写只停留在话剧文本层面,从而造成了中国戏剧史研究的巨大裂痕。该文可以视为其新著《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12月版)写作的鹄的与前提。
    两个基本维度:现代性和本土化
    若以戏剧的渊流与舞台呈现论,话剧与中国传统戏剧迥然有别。20世纪初,中国的文化改良主义者倡导戏剧改革,新的戏剧形式被称为新剧或文明戏,以此有别于中国传统戏剧。倡导新剧的作家和学者大多具有西学背景,对西方戏剧艺术拥有异常强烈的热情,也因此以“话剧”来指称新剧或文明戏。话剧一词,源于英文drama,其本义正是西方戏剧。除了音乐剧、歌剧等专门强调的戏剧形式,它几乎涵盖当时所有的戏剧门类。以戏剧与时代的关系论,大量西方戏剧被移植、搬演,成为唤醒我国民族意识并与旧式传统文化对抗的有力武器,也因此成为新文学运动的生力军。话剧感时忧国,在演出形式上令人耳目一新,短期内可以唤醒沉睡的家国情怀与情感记忆,又能激发新鲜、奋进的社会潮流,非中国传统戏剧所能比拟。正由于此,话剧被一些研究者认为是20世纪中国戏剧的主体。该书作者则主张,20世纪初中国戏剧开始了现代性的探求,源于传统的本土化的力量也无所不在。现代性和本土化是理解20世纪中国戏剧发展进程的两个基本维度。
    中国有记载的戏剧活动始于先秦,活跃于汉唐,至宋元成熟蜕变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与艺术形态。王国维《宋元戏剧史》是关于中国戏剧源流与发展、艺术特征与成就的扛鼎之作,诸多论述早已为不刊之论。元代以降,中国戏剧迎来鼎盛时期,一跃成为文学主流,又因曲调、音乐及舞台因素的介入,由文学而上升为复杂盛大的艺术形态,成为中国文学与艺术史中的奇观。元明时期的戏剧作家在其作品中,广泛取材于历史、传奇、小说、史诗和时事,角色涵盖各种现实与历史人物,剧作主题大多宣扬忠孝节义、善勇智信等儒家文化主题。中国古典戏剧成功展现了本民族的日常生活与世情百态,大多题材虽为旧时故事与风物,但仍具有强烈的指涉现实生活的功能。
    传统戏剧:20世纪戏剧嬗变的主体
    与西方戏剧相比,中国传统戏剧的文学功能更丰富。中国戏剧又称戏曲,强调戏剧性特质中“曲”的主体地位。曲既为音乐,又是诗学意义上的诗词载体,它同时承担了文学与艺术的双重功能。元明时期的诸多戏曲名作,如《西厢记》《赵氏孤儿》《琵琶记》《牡丹亭》等戏剧经典,既以婉转优美的唱腔取胜,又以极富文采、优美迷人的词句而脍炙人口。事实上,中国古典戏剧也令西方痴迷。法国启蒙主义作家伏尔泰曾改编过元代纪君祥的名剧《赵氏孤儿》,德国现代主义戏剧作家布莱希特也曾把中国的古典戏剧《灰阑记》搬上西方舞台。故此,该书认为,梳理或讨论20世纪中国戏剧的发展与演变时,传统戏剧都不应该缺席,它是整个20世纪戏剧嬗变的主体。
    戏剧艺术代表了复杂丰富的呈现过程,从文本到舞台再到读者(观众)的接受反应,涉及民族心理、社会诉求、时代状况、潮流趣味等诸多文化层面。因此,对戏剧活动的考察远非简单推理归纳就能洞悉。学界既有文学视域中的20世纪中国戏剧史,仅就话剧本身论,也只是涉及文本层面,对文本实践及丰富复杂的消费与接受反应往往语焉不详。在此前提下的戏剧文本,成为思想改良和社会变革的武器。作为艺术的戏剧常常被消解为观念与符号;而仅以戏剧的文学文本层面审视,话剧的创作也仍然存在诸多缺陷。
    演员主体:强烈的京剧本土特质
    20世纪中国戏剧的主体应是中国传统戏剧。以最具代表性的“国粹”京剧为例。京剧源于18世纪中期四大徽班进京,徽班与汉调相得益彰,促成了京剧剧种的成型。京剧代表了中国戏剧中最复杂完美的审美体验。其舞蹈、对白、歌唱、表演诸层面均由严格的程式化训练而成。京剧强调戏剧性场景,文学文本往往并不重要,剧作家的名字也不经常提及。换言之,京剧所呈现的故事并非观众期待的重心,其注重的往往是戏剧表演的过程。正因为此,演员成为京剧艺术中绝对的主体。不同演员面对同样的戏剧文本,唱念做打进程中的细微差别,能够制造出完全不同的戏剧效果。这能解释京剧表演中“名角”所指涉的非凡意义。演员对白必须依据程式化要求,所有台词在音色与节奏方面受到严格控制,以此制造极具风格化的表演。舞台动作也要具有舞蹈、象征与暗示功能,包含十分丰富的符号化指令,并且要在不同戏剧情境中加以组合。除此之外,服装、道具、乐队、脸谱等也有繁复完备的程式要求。以上均与西方戏剧的表演风格完全不同,正是这些具有强烈民族、本土特质的戏剧风格,构成了中国戏剧中最具魅力和审美功能的艺术样式。
    中国戏剧的特殊风味很大程度上由观众、市场趣味和时代风尚造就。京剧作为戏剧样式中最受青睐的剧种,其发展过程中的繁盛程度远超我们的想象。比如梅兰芳先生1924年在上海演出时,尚在初涉艺场、并未大红大紫时期,但其“包月”收入就已达到6000元大洋之巨;其时普通警察、教师月收入不过10元大洋,被称为高收入作家的鲁迅先生,月收入也只有260元大洋。高额收入来自市场反应,也足证京剧演出之繁盛、社会影响之热烈。梅先生1930年远赴美国,在各地巡演长达数月之久,引起海外华人及西方观众的强烈关注,也成功展示了中国戏剧的巨大魅力。
    整个20世纪,京剧艺术经历了复杂多变的演变过程,但即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京剧作为几乎是唯一的艺术形式,在表演形式上仍然保留了最基本的审美功能,也因此成为那些年代珍贵的美学记忆。
    以上所列述也只是该书一隅,要得全貌,最好读书。仅此一端,便能窥见该书在梳理辨析、学术视域及戏剧史书写上的文本价值。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