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小说题材与邵氏早期“稗史片”类型 “稗史片”的得名,除了与传统文艺样式形式上接近外,恐怕更多的来自它演述的是传统“稗史”题材的故事。小说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故事类叙事文体,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一系列稳定的题材类型。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神怪灵异故事;唐传奇中的爱情与豪侠题材,对后世小说影响深远。宋元“说话”题材多样,有“说话四家”之说,至于“四家”具体是什么,学界颇有争论,但“小说”“说经”与“讲史”三家,基本上没什么异议。而话本小说研究大家胡士莹认为第四类是“说铁骑儿”。“说经”主要演说佛经故事;“讲史”则“讲说前代书史文传兴废争战之事”;“说铁骑儿”主要说“士马金鼓之事”;“小说”则包括灵怪、烟粉、传奇、公案、朴刀、杆棒、神仙、妖术八类。 从题材的角度来看传统小说与“稗史片”的类型,会发现二者具有共同特征。“稗史片”多指古装片中的以家庭伦理与男女爱情为主要内容的影片。“家庭伦理与男女爱情”其实就是传统的婚恋题材,这恰恰是唐传奇、宋元“说话”、明清章回小说甚至是戏曲中长盛不衰的一大题材。唐传奇中最吸引人的是《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等爱情小说;宋元“说话”中的小说,大多以男女婚恋为中心,其中的烟粉、传奇更是如此;元曲中,关汉卿的《望江亭》《拜月亭》《救风尘》、王实甫的《西厢记》等,上演了一个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悲喜剧。而杂剧传入南方,形成南戏(温州杂剧)以后,婚恋题材更是得到了剧作家的青睐。明清以来,“三言”“二拍”中的《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作品更是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昆曲的兴起以及评弹等曲艺的出现,更是提供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婚恋故事。这些传统婚恋题材,培养了大批观众,也进一步引领了艺术创作的方向。这种男女婚恋题材一直是江浙地区文学艺术的惯用题材,也是海派文艺创作的核心。 邵氏早期“稗史片”最成功的正是其男女婚恋题材,如《梁祝痛史》《珍珠塔》《义妖白蛇传》《唐伯虎点秋香》《孟姜女》《杨乃武》等影片,这些故事基本上来自于民间传说,而且大多在江浙地区流传。“天一”拍摄的第一部婚恋题材影片即为《梁祝痛史》。《梁祝痛史》一经播映,即获得了观众的喜爱,甚至引发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古装片制作潮流。该片的成功,一方面源于梁祝故事在民间耳熟能详,有广泛的传播基础;最主要的源于梁祝爱情的传奇性。其实,《梁祝痛史》的影片特色,也是邵氏早期婚恋题材“稗史片”的共同风格。比如《义妖白蛇传》《珍珠塔》《唐伯虎点秋香》《孟姜女》《杨乃武》等,都有很好的传播基础,特别是都具有传奇性的特点。我国传统婚恋题材小说戏曲往往都具有传奇性的特征。传奇色彩的爱情故事,在爱情本身经历的种种周折的基础上,往往具备了神怪、武侠、公案等多种元素。比如,魏晋志怪中的《谈生》的人鬼相恋、唐传奇中的《任氏传》的人妖相恋。这种传奇的爱情模式在《聊斋志异》中发扬光大。即使是人间男女的爱情,往往也是烟粉与士子这种地位悬殊的爱情,甚至到最后也以灵怪故事收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正是此类。而豪侠人士在爱情故事中发挥作用也屡见不鲜,如唐传奇中的《霍小玉传》、清小说《儿女英雄传》等。而爱情与公案的结合,也是婚恋故事构造情节的常见方式,如志怪小说《卖胡粉女子》、话本小说《碾玉观音》。“天一”的上述影片,大多具有这一风格。《珍珠塔》中“珍珠塔”引发的公案成为方子文与陈翠娥悲欢离合爱情故事的关键元素。《义妖白蛇传》兼有爱情、神怪、武侠(动作)等多种元素,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其他如孟姜女哭倒长城的神异、唐伯虎卑身入府的果敢,杨乃武的旷世奇案,都成为这些婚恋故事的关键要素。 武侠也是传统小说的主要题材。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游侠刺客作传,第一次突出了“侠”的形象。唐传奇发展到后期,剑侠故事跃居主流,如《红线女》《虬髯客传》《昆仑奴》等,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宋元“说话”中的“说铁骑儿”“朴刀杆棒”故事中,有大量的英雄侠义题材。梁山好汉行者武松、花和尚鲁智深、青面兽杨志等,多来自宋元“说话”艺人的创作。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中,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侠义公案小说《三侠五义》等,为民众提供了大量豪侠故事。“天一”拍摄的第一部“稗史片”——《女侠李飞飞》(1925),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电影武侠片。此后的《刘关张大破黄巾》《大侠白毛腿》(1927)也都有武侠片的风格。这几部影片虽然没有1928年明星影片公司的《火烧红莲寺》那样轰动,但其发轫作用不言而喻。此后,武侠片成为中国电影的常见类型。民国时期的武侠片热潮与当时武侠小说的风行有很大关系,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小说的武侠题材传统。从某种程度上说,“天一”发轫、“明星”掀起的武侠片热,只不过是用电影延续了武侠小说的传统。 明清以来,长篇章回小说陆续出现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侠义公案小说等多种类型。邵氏早期“稗史片”中的神怪题材影片《孙行者大战金钱豹》(1926)、《西游记女儿国》(1927)、《唐皇游地府》(1927)等,历史题材影片《刘关张大破黄巾》《花木兰从军》(1927)、《明太祖朱洪武》《乾隆游江南》等,公案题材影片《施公案》(1930,1-3),在类型上也与传统小说的神魔、历史、侠义公案等相衔接,同样是传统小说题材在电影艺术中的发展。 邵氏早期“稗史片”在题材上对我国影视业影响深远,戴锦华说:“自1927-1931年的第一轮‘古装片热’之后,此后分别于1938-1940年上海孤岛,60年代的香港(大陆、台湾则是戏曲片)、80年代后期至今以香港为中心的古装电影的高潮,事实上基本是第一次‘古装片热’所形成的稗史(历史传说、演义、故事)题材的不断重拍。武侠电影大都同时具有稗史片特征。故称之为‘轮回’。”④然而,我们在研讨邵氏“稗史片”的类型时,习惯上以故事出处作为分类的标准,比如改编自古典小说、戏曲或者民间传说等。故事出处本不足以成为概括题材类别的一个标准,如果引入传统的小说题材分类标准,这个问题似乎更明晰一些。更何况,电影题材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的文学题材,它本身也应该是传统题材的继承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