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别的艺术门类的创作人员主导一个新戏的创作,这个现象目前京剧界比较多,其他剧种也存在。比如常常请话剧导演来排戏,或者请舞蹈编导来给戏曲“编舞”,我个人感觉这是从业者的文化自信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戏曲确实遭遇过低谷,近些年来大量商业化的舞台演出和影视等等都对戏曲造成了冲击,使得戏曲人觉得自己很边缘,就想请话剧导演来给戏曲带动一些人气。当然,请来的创作人员都是所在领域当中很资深、很杰出的,但是有一些这样的京剧作品创作出来之后老观众不喜欢看,新观众也不喜欢看。观众会问这是什么?音乐剧?话剧加唱?京剧当中怎么有这么多的歌舞,时不时出来几个人开始跳舞。有些理论评论家也反映,看京剧的新编戏和传统戏觉得是两个艺术门类。新创出来的作品和原来的作品差别怎么会这么大?我觉得,每个戏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是请了话剧导演就好,也不是请了就不好。在作品的创排中,不同艺术门类的主创配合得好,就能实现“1+1>2”的效果。 (在近日举办的2018北京文艺评论热点现象研究之一 ——当下首都文艺创作现状与发展座谈会上,国家京剧院团委书记张正贵发表了如上观点。本报记者怡梦整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