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1期发表于平文章《“民族舞蹈学”学科建构的若干思考——从“非遗名录”舞蹈“进校园”谈起》。关于“民族舞蹈学”学科建构的若干思考,是由“非遗名录”舞蹈“进校园”所引发的。这个“进校园”不同于我们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进课堂”,也不同于“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展演活动。现在我们关注的是“进校园”的“非遗名录”舞蹈的本真性、原生态和综合化,这一工作将需要“民族舞蹈学”的指导,也必然促进这一学科的积极建构。 文章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非遗法”与“国家级非遗名录”中的“传统舞蹈”;第二部分,“原生态舞蹈”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第三部分,萨克斯《世界舞蹈史》开“民族舞蹈学”之先河;第四部分,民间舞蹈的“动态切入法”与“文化类型划分”;第五部分,逐步建立起对民族舞蹈文化特异性的体系化分析;第六部分,“民族舞蹈学”研究的中国先贤及其主张;第七部分,结语。 文章指出, 一个时期以来,舞蹈学界高扬起“舞蹈人类学”的旗帜,准确地说,这个“舞蹈人类学”就其关注的对象而言,实指的是舞蹈的“社会文化人类学”——也就是舞蹈的“民族学”。舞蹈的“民族学”作为学科建设可借鉴“音乐”相关学科建设的办法,仿效“民族音乐学”而建构“民族舞蹈学”。这其中的共同点在于,无论是“民族音乐学”还是“民族舞蹈学”的学者,都是相关学科的民族志学者,都是以“田野工作”作为最基本的工作。“民族学”视野中的舞蹈研究,几乎就难以脱离音乐来进行。“民族音乐学”在学科定形的建构中,给我们当下的“民族舞蹈学”学科建构过程中的积极整合提供了镜鉴。 萨克斯《世界舞蹈史》开“民族舞蹈学”之先河,中国舞蹈学界似乎尚未见成熟的“舞蹈人类学”“舞蹈文化学”“舞蹈民俗学”等,但有相对完备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等建构。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以“民族舞蹈学”目光从事研究工作的专著应该是罗雄岩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民族舞蹈学”就其研究对象而言,与“民族民间舞蹈”关系最为紧密,换言之,本源意义上的“民族民间舞蹈研究”就是“民族舞蹈学”的研究,就要采用遵循“田野工作”的方法。在这个意义上,巫允明所著《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和在此基础上撰就的《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教程》,其实就是比较典型的中国“民族舞蹈学”研究成果。如果说,“民族舞蹈学”主要是用“民族学”方法来研究“舞蹈”,特别是如库尔特·萨克斯所言“‘艺术’一词不能阐明舞蹈的全部概念”的“舞蹈”,那么在舞蹈学科中最接近“民族舞蹈学”的当属“舞蹈生态学”。“舞蹈生态学”的成功建构,给我们最重要的启迪是必须用“生态学”的学理来弥补“民族学”乃至“人类学”的欠缺与不足。实际上,中国自现代以来,就不乏以“文化人类学”目光来审视“舞蹈”者,闻一多《说舞》就是其中最为重要者。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舞蹈界有一场关于“舞蹈美学”的大讨论,王元麟所说的“舞蹈的美学内容”,本质上就是“民族舞蹈学”的“美学”。就我国当代“民族舞蹈学”的学科建构而言,值得特别关注具有世界视野的于海燕,她的《世界舞蹈文化圈纵横谈》在划分并概述“世界八大舞蹈文化圈”后,对东西方舞蹈文化的异同加以比较,是“民族舞蹈学”之前验明正身的“比较舞蹈学”的研究。 本文比较正式地提出“民族舞蹈学”的学科建构问题并非说我们既往缺乏这方面的研究,而是指我们既往缺乏这方面研究的自觉——特别是指缺乏学科“科学性”建构的自觉。我们希望“民族舞蹈学”学科建构有个“名正言顺”的开端,以便今后能以“民族舞蹈学”的名义开展学科研讨、丰富学科内涵、充实学科肌理、完善学科构成。 (摘编自《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1期《“民族舞蹈学”学科建构的若干思考——从“非遗名录”舞蹈“进校园”谈起》,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编) (作者:于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大学昌新国际艺术学院名誉院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