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对“感觉”有着不同角度的“客观化”的揭示和界定,但三者的观点却都不能深入到德勒兹感觉之思的内部。 德勒兹向我们表明,真正的艺术感觉世界在“主”“客”二分式的探究框架中长久地被曲解或遗忘了,其努力要做的就是向我们澄清这一感觉世界运作的本然状态,以及其与“主体”“客体”的真正原初的关系。 其一,立于感觉自身,对德勒兹来说,意味着回到一种“流动”着的拒绝“主-客”二元思维挟持的原初“经验”中。 其二,德勒兹明确:“感觉的组创是在材料当中实现的,或者说,材料进入了组创。”对他来说,“经验”只有落实到具体的“材料”世界,或者说在“材料”中发生,才能成就“作品”,敞开艺术“感觉”。 其三,对德勒兹来说,艺术以“感觉”的形式为人们引入“他者”,而“他者”搭建了“主体”与“客体”重新“连接”以及二者各自“重构”的可能场域。 德勒兹一方面强调,艺术的世界“自行构建它们的边界、亲疏、星座和它们启动的感觉聚块”,感觉中的感知“不再处于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之中”;另一方面,德勒兹又接着肯定,感觉中的感知“处于与主体和客体关联在一起的时段之中”,对于这里表面上看似矛盾的说法,德勒兹后期的“他者”之思可给我们以注解。 对德勒兹来说,一方面,“他者”为“世界”的转化和重构提供了契机,避免了“经验”的僵化、板滞;另一方面,在“他者”-“经验”中,“主体”和“客体”并不是被否定的存在,相反,二者还同时得以重新连接和配置。 回到当代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实际,“感觉”虽受到了人们各种形式的重视,然而“主-客”模式的理解阐释依旧占据主流,由此,德勒兹感觉探索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为人们反观种种传统感觉论的立论提供了新的视域,同时也为当代艺术领域核心问题的探讨开启了新的思考路向。 (摘编自《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1期《德勒兹:超越“主-客”二元模式的艺术“感觉”视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编) (作者:蒋永青,云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王宜东,云南大学文艺学专业博士生,云南民族大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