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1期发表周星文章《展示秀与表现真的景观变化——2017年中国艺术审美变化现象的考察》。2017年中国艺术伴随着国力强盛和文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而不断进展,但也处在从既往转折向“新时代”局面变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一种微妙的景观。考察2017年中国艺术审美的状态,基于市场需要而形成的常年性的“秀”的意识,依然影响着其艺术多层面的正反向的调整,人心期望超越单一的艺术秀,而促进真实景观发展的需要,也逐渐和时代文化与核心价值观要求合流,推动着正向的艺术文化发展局面出现。分析处在过渡阶段的2017年的中国艺术表现,修正其未来发展方向,即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好实现,让艺术审美成为艺术创造根本性的需要,正是国家艺术文化面临的任务。 文章主要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电视综艺节目景观;第二部分,舞台秀景观;第三部分,书法景观;第四部分,网红直播秀景观;第五部分,美术领域景观;第六部分,戏剧、戏曲景观;第七部分,电视剧景观;第八部分,电影景观;第九部分,审美观念变化探究。 文章指出,2017年中国艺术考察的这一个角度,是包括探查中国的各类艺术,从电影、电视、戏剧、戏曲、美术、书法、舞蹈、音乐等多样的比照中来衡量其走向的共同规律的。时代转折朝向新时代的中国艺术发展的路径,在抗衡娱乐与期求审美的博弈中,这一年的艺术似乎都呈现出一种试图凸显秀的景观和摆脱秀的试图回归实在的生活这一种渴盼的矛盾之中。近年来在艺术和市场的纠结中,传播效应与表现的悦众成为难以摆脱的魔咒,事实上也成为影响艺术创作景观的重要因素。这期间,无论是电影市场的屈就时尚潮流宣扬小鲜肉的热潮、美术拍卖的各种猫腻推高、书法借助协会职位的升降来影响价码的变化、电视不遗余力地让艺术表现屈就于精致的表演性等等,都带来影响审美传统的一面。但人们内心之中的感受喜爱表现性的秀与渴盼真切的矛盾性此消彼长,由此促成了各种艺术类型在曲折中的发展。 文章还提到,探讨2017年秀的景观,不得不使人联想到人们提倡的眼球注意力的得失问题。在倡导注意力经济的认识引导下,其所暗含的一种审美观念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静观审美而变成了流观审美。“静观审美”是我们熟悉的传统,其基础是审视感悟审美对象的内涵和形式,依靠沉静时间和修养,来对审美对象不断地进行揣摩思考,投入进自己的情感获得感知。因此,静观审美是一种欣赏者需要对创作者的情感进行解读的审美认知。这种认知和欣赏者的情感投注,构成了一种共有的审美关系。这才是理解良好创作以实现其完整性的一个审美欣赏过程。但是这种传统审美需要在一定量的时间里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以实现审美升华,在这其间,创作者的文化与欣赏者的文化区位构成一种对应关系。然而网络时代的动态“流观审美”,改变了人们的沉静欣赏习惯,在乎注意力和消费的技术性,其依托于视听的第一感知是否夺目,故而无暇深入体味之。当人们的眼球接受不到对象的吸引力时,其就迅速地闪过而未及深入,真正审美的内涵性的价值就容易被忽略。然而无论是时代的审美取向的变化,还是市场引导的变化,即刻性消费的培养导致静观审美与注重内心和思考的精神被慢慢淡化,注重外在的喧闹和动感成为其审美的基础。在这样的潮流中,进行流观审美变成了占压倒性的一种趋向,从而改变了欣赏者的审美态度,也影响着创作的心态和内涵的提炼。我们已经看到动态性的流观审美和静观审美的审美趣味的抵触性差异,时下许多艺术、许多剧节目朝向只注意及时性消费者的感觉,可以前推到“超女”时代以来的十几年,所形成的所谓参与性第一,罔顾欣赏也缺乏静心感知美,逐渐形成淡漠对于美的尊贵性的敬畏心态。觉得自己参与就是快乐,即刻通过自己的参与就能够获得快感,以此取代了欣赏意义。因此校园的学生演出的联欢型或宿舍表演性的所谓艺术活动,蔓延开去替代需要庄重地培养的欣赏方式和贵族式的欣赏。因生活美学的倡导带来的变化,导致审美越来越趋于自我感受和获得低端快感,无暇超越参与去体味揣摩和汲取审美的精神力量。简言之,只为看秀成为了审美的一种重要动因,延伸到只重所谓的参与,过于注重我的存在,却实际上忽略客观存在的审美价值。偏激地持参与就是快乐和快乐就是审美的态度,事实上取消了自我的独立性,也取消了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的审美和审丑。也许需要研究精神的涵养和体味升华的连带关系,不能静观升华,缺乏涵养和修炼,只会导致秀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流观夺目的东西。 中国艺术在走向新时代的路途中,日渐看淡秀的表象,求取真实的生活,正是我们期望在文化发展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摘编自《民族艺术研究》2018年第1期《展示秀与表现真的景观变化——2017年中国艺术审美变化现象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网 胡子轩/摘编) (作者:周星,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艺术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