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观点 >

张苗:人工智能嵌入艺术彰显科技哲学价值

http://www.newdu.com 2018-06-1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张苗 参加讨论

    人类在拥有了人工智能这种高端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活动,包括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社会而言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媒介传播的内容,而是各个时代所使用的媒介技术的性质及其所反映出的未来变革的可能性,美学领域亦如此,而科技创新的原欲和动力就是艺术。
    在“人工智能”概念诞生60年后的今天,相关“黑科技”在艺术应用的层面也日趋成熟。我们已经能够借助辅助传感器用意念控制画笔,甚至用深度神经网络模型(DNN)将面部素描转换成高清真人照,反过来也可以把风景照转换成某种风格的绘画作品。2015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人工智能列为11大关键领域的行动计划之一;2016年,谷歌、脸书、IBM、亚马逊和微软宣布成立人工智能联盟,开始全面主导创意产业的各个领域。2017年,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首次将“人工智能”写入国家战略。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同频共振的趋势下,智慧型艺术商业将会极大地满足人类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憧憬,也必将为人类创造出一个美丽新世界。
    艺术制作全新空间
    许多艺术家面对这种趋势内心可能充满彷徨和无奈,但人工智能无穷无尽的联想和创造力又让人叹为观止,至少它可以营造出古典时代无法想象的公共教育环境。人工智能的最终目的并非取代艺术家,而是为其提供工具使之能够以全新的方式去创造艺术。
    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当代艺术正在放低门槛向大众发出邀约,无论你的专业程度如何,都可以一试身手。我们可以使用平板绘画软件,用手指触觉引导数字艺术程序作画,任意择取各种形式的线条和色彩,模仿各类造型艺术的效果。2010年,英国智能设计大师戴密斯·哈萨比斯创建了“Deep Mind”,其目标是通过开发强大的通用算法并融入人工智能系统,确保机器能够进行自我学习,比如在程序中加入图形处理单元使机器快速学会如何玩电子游戏。另外,以往的经典科幻电影中有关人工智能的描述,其实也并不符合走向未来的社会美学。
    2015年,谷歌开始用算法挑战人类的审美极境,将其图像生成、归类和整理的人工智能技术“进入神经网络”(Inceptionism)开源化,创造出“Deep Dream”这个仿佛来自“盗梦空间”的艺术生成器。它能够随机选择一层神经网络对一张特定图片进行给定次数和变形程度的重复处理。客户上传带有自己鲜明风格的图片,机器则利用深度学习技术自动识别轮廓、纹理、笔触等复杂细节并进行解构与重构,无需人工指令和调试自动编写具有审美意义的适应度函数,创造性地生产出一幅客户选定主题、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经典画作。如果客户有需要,也可以选择将自己的风格与所喜欢的某位艺术家的画风进行嫁接,形成奇妙的混搭效果,在艺术特征的迁移上实现对弗洛伊德“投射”效应和立普斯“移情”效应聚合化的更高显现。由微软等公司赞助的“下一个伦勃朗”计划,运用面相识别算法对其已知画作进行精密解析并3D打印出全新的“伦勃朗作品”,无限地延展了艺术家的艺术生命。
    技术与审美的桥梁
    一切的艺术创作都是从预成图式与描绘技术开始的,两者缺一不可,普通人哪怕有再好的理想蓝图,但苦于技术的欠缺而无法进行审美表现;而当下人工智能充当了两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深刻地回应了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开篇所言“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而已”。在高科技发展到人工智能的今天,古典时代精英对艺术的垄断宣告终结,普通大众未来也能够借助智能工具自如地运用技术来表现心中的完美图像,成为在场的“制作者”(maker)和“创造者”(creator)。想当年,当人工智能刚刚介入写作领域的时候,有些作家惊呼语言艺术(文学)将因此消亡,然而它所引发的网络文学和创意写作的繁荣却是事实。智能绘画软件的诞生和成长同样将带来不一样的景象,未来智能音乐创作产业也将取得突破,全面满足大众对艺术的文化需求。You Tube歌手泰琳·萨顿推出的《我是人工智能》,是世界上第一张由人工智能制作的高水准音乐专辑。谷歌的最新成果则是通过深度神经网络为每一门乐器建立特定矢量,创造出可以随意设置各种乐器音色比例的混响乐音。而下一代的人工智能将实现感官、心灵、伦理三重沉浸的智能型艺术,突破从“场域”到“心域”的次元壁,历史性地重塑“艺术”的边界。
    当然,在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感到欣慰和喜悦的同时,我们却仍然需要小心防范高技主义对人文艺术的过度占位和戕害。假使人工智能最终导致艺术家失语、退场和缺席,那么艺术性也就随风而逝了。
    未来的人工智能研究将试图深入探究人脑中产生语义的布若卡氏区和解析语义的韦尼克区来搞清楚人脑的语言处理机制,从而促使机器主动发现和捕捉信息,并且通过提高硬件传输速度、分辨率及稳定性来增强计算机运算能力。这项研究也必定会进一步突破人工智能只能够不断接近人类理性认知结构的局限,而逐渐拥有灵感、预知、本能、直觉、自尊、情绪、潜意识、性格、创意等以往仅属于人类的感性认知结构。艺术原本被划定为人类专属的领地,也会被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所侵袭。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网络社会研究所,就致力于通过对流动空间、实质空间互馈生产的研究,探索媒介融合语境下分化重组的新社会关系、产业技术、情感认同与审美表现,致力于培养具有介入网络文化生产能力的资讯媒体运营与当代艺术策展的管理—创作型跨界人才,逐步形成“由未来想象推定今日实践”等关键议题,倾力打造中国未来在信息社会与当代艺术、文化思潮与全球行动领域的学术高地。
    人工智能在社会各领域的发展,生动地回应了半个多世纪前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这一理论。人类在拥有了人工智能这种高端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活动,包括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社会而言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媒介传播的内容,而是各个时代所使用的媒介技术的性质及其所反映出的未来变革的可能性,美学领域亦如此,而科技创新的原欲和动力就是艺术。希腊文“”(后衍变成“téchnē”)就包含了今日英语中的“technology”“craft”“art”三层意思,分别对应“术匠”“艺匠”“哲匠”。人工智能嵌入艺术,也生动地诠释了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所言:没有预成图式就没有艺术。艺术是技术进步的体现,而非某个时代和地区的表征。只有艺术主动参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进程,这种延伸才是人类自我的,否则就有可能成为异己。因此,艺术家大可不必担忧和畏惧人工智能会取代一切,因为我们仍然葆有对美的最高认知以及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并且借助人工智能来回应社会对具体问题的关注,最终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高度智慧化的艺术情境亦是人类更好地认识自身的一面镜子,在发展中凸显出科技的哲学价值。
    (本文系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互联网+时代的艺术生产——基于‘人文城市’与‘智慧城市’的互动视角”(2016J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艺术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影评
剧评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