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至隋唐时期神仙题材歌舞论略(2)
时间:2024/11/28 08:11:42 来源:《天津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田桂民 点击:次
二 由于古代乐舞的一个重要源头是来自原始宗教祭祀及巫觋娱悦神灵的表演,因而其内容多有与神祇仙人相关的成分,这个传统自然也会影响到《清商乐》的表演题材。比如在两晋南北朝清商乐舞中影响最大的《白紵舞》,其最初即是源于巫降神的一种歌舞表演。从晋代该乐舞的歌诗结句“清歌徐舞降祇神,四座欢乐胡可陈”[3],便不难了解其大致内容。这样的诗句一直到南朝刘宋时期的《白紵舞》中还保留着,可见人们在通宵达旦地欣赏这类精妙乐舞表演的同时,对于其中所表示的娱悦神灵的内容也是乐于接受的。 六朝时期流行于江南地区的《清商乐》新声,在宋人郭茂倩编撰的《乐府诗集》中被划分为六个类别,即《吴声歌曲》、《西曲》、《神弦歌》、《江南弄》、《上云乐》和《雅歌》。其中与神仙题材有关或属于泛神仙题材,值得我们关注的有《神弦歌》和《上云乐》二种。前者是巫觋祀神的表演,即后人所称谓的“婆娑以乐神”之类,而后者则是直接表现神仙事迹的乐舞。 吴声歌曲中的《神弦歌》[3]683,是一组表现巫觋祭祀神灵的歌舞曲,产生于以建业(南京)为中心的江南一带。它共有11首曲辞,与先前屈原所作《九歌》在内容和体式上都有些相似。组歌第一首《宿阿曲》是用来迎神的乐曲:“苏林(神仙)开天门,赵尊(神仙)闭地户,神灵亦道同,真官今来下。”迎神曲以下第二首至第十首开始描述多路神灵陆续前来,逐一通过载歌载舞的表演在观众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第二首《道君曲》:“中庭有树,自语梧桐,推枝布叶。”曲中语意不甚明了,大致应该是表现一个与树有关的神灵。第三首《圣郎曲》:“左亦不佯佯,右亦不翼翼,仙人在郎旁,玉女在郎侧。”被称作“圣郎”的是何方神圣不得而知,但陪侍在其身边的仙人、玉女是两位仙女却是无疑。这一节应是三位神灵同舞。第四首《娇女诗》,所表现的是一位河中女神。第五首《白石郎曲》,表现的是河畔白石头神。第六首《青溪小姑曲》,表现的是一位青溪神女的传说故事。第七首《湖就姑曲》,表现的是赤山湖畔的两位姐妹神女的事迹。第八首《姑恩曲》:“明姑遵八风,蕃谒云日中。前导陆离兽,后从朱鸟麟凤凰。苕苕山头柏,冬夏叶不衰。独当被天恩,枝叶华葳蕤。”从曲辞的内容来看,此曲所表现的是一位御风的女神,而且舞蹈中还杂以多种禽兽假形的表演,如神女引导着前边的陆离兽,后面还跟随着麒麟、凤凰等吉祥动物。这种由演员装扮起来的拟兽表演,很容易使我们想起汉代平乐观前百戏节目中《鱼龙曼延》的热闹表演场景。第九首《采莲童曲》:“泛舟采菱叶,过摘芙蓉花。扣楫命童侣,齐声采莲歌。东湖扶菰童,西湖采菱芰。不持歌作乐,为持解愁思。”乐舞所表现的应是一群在湖中采莲的天真可爱仙童形象。第十首《明下童曲》:“走马上前阪,石子弹马蹄。不惜弹马蹄,但惜马上儿。陈孔骄赭白,陆郎乘班骓。徘徊射堂头,望门不欲归。”这里所表现的是一群骑马的仙童。最后一首《同生曲》有两首曲辞,其一:“人生不满百,常抱千岁忧。早知人命促,秉烛夜行游。”是从《古诗十九首》演化而来。另一首“岁月如流迈,行已及素秋。蟋蟀鸣空堂,感怅令人忧”取自《子夜吴歌》。这里配合两首曲辞表演的应该是一段祝福的歌舞曲,同时也是整个《神弦歌》的送神曲。 《神弦歌》所祭祀的神灵,不像《九歌》中的东皇太一、云中君那样属于著名的天神,而是一些自然界的普通神祇,甚至还有活泼可爱的仙童居于其中,从整个乐舞出场的不同身份的神灵和歌词的描述来看,舞蹈的场面结构富于变化,内容也比较丰富,是那个神仙道教背景浓郁的时代,人们寻求精神寄托的形象反映。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舞蹈之“以舞为本”的绝症(中)
- 下一篇:舞蹈之“以舞为本”的绝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