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电影网-电影天堂、电影下载、电影票房、电视剧排行榜、电视剧大全、bt天堂、bt搜索、bt之家、迅雷电影下载、免费电影、高清电影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舞蹈学 >

“新古典舞”之我见


    【内容提要】“新古典主义”创作思想,一方面是对传统古典主义风格创作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是对古典主义表现形式的革新。当前中国古典舞的建构方式是在“新古典美学”的观念下进行的,一些作品已由传统古典舞向新古典风格逐渐转型。解放军艺术学院近些年来古典舞的创作风格即是新古典主义的舞蹈风格。“新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将为军旅舞蹈的发展拓宽思路。
    【关 键 词】中国古典舞/新古典主义/古典舞创作
    【作者简介】刘敏,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教授
    中图分类号:J7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302(2010)04-0021-03
    人类的文化或可分作两种大的类型:一种是以文字、器物为主要传承手段的典籍文化,另一种则是以人体自身为承载媒介的人体文化,它构成了人类生命一部活的历史书。
    在中国舞蹈经久不衰的演变中,关于“中国古典舞”的概念,至今并未形成一个内涵确定、外延明晰的界说。一般人习惯把“中国古典舞”概念对应于一种泛指的舞蹈艺术现象,即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舞蹈和由当代人创造的具有古朴典雅风格的舞蹈。因此,要考察中国古典舞蹈的观念与形态,首先必须理清我们对中国舞蹈之“古典”的认识,以便找到带有本质意义的舞蹈文化类型的演进依据。
    “古典”一词,《辞海》的权威解释是“古代流传下来而被后人认为有典范性或代表性的”。不言而喻,这种“典范性或代表性”,包含着“古代流传”这样一个实体存在和后人认为的一种价值判断,因此,“古典”,可以说是古今合一的,是今人对古代传统的历史性评价。然而,舞蹈作为一种特殊的时空艺术,它稍纵即逝的瞬间性和流动性,造成它在中国大地近现代文明之前的实体遗失。“古代流传”的舞蹈,事实本身就包含了时人的历史评价,因而我们无法指认哪一类舞蹈类型更具有“典范性”或“代表性”。
    当今业内诸多学者认为,古典舞一词出现于当代,确立于1949年,属于舞蹈风格性分类词语,中国古典舞则是上世纪50年代产生的中华新舞蹈。我认为,当下所谓的中国古典舞,实是当代人的发展与创作。上世纪50年代主要指的是以中国戏曲舞蹈为基础逐渐发展而成的一套中国古典舞基训教材和创作的古典舞作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的古典舞蹈语汇系统。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其内容与形式上却有了较大的扩张:一是历代古典舞的再创复现;二是少数民族古典舞蹈的发掘;三是当代编导家们根据个人对古典舞的理解,给予创新的古典风格的新舞蹈。解放军艺术学院近些年来古典舞的创作风格可以归属于第三种发展模式,即新古典主义的舞蹈风格。
    在此,笔者就自己在不同时期表演的三个作品:《昭君出塞》、《向天堂的蝴蝶》、《黄河母亲》阐述对中国古典舞创作发展之我见。
    舞蹈《昭君出塞》(编导:蒋华轩)创作于1985年,作品取材于汉代王昭君为国远嫁匈奴的真实故事。这种类型的古典舞应当说是我们所认为的较为传统的“中国古典舞”,因其取材是古代的,所以舞蹈语言没有脱离以戏曲身段为基础的中国古典舞身韵语言体系。中国古典舞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戏曲表演艺术,普遍带有“歌舞演故事”的鲜明胎记,其舞蹈语言性质是用动作表露词义的演出。《昭君出塞》的创作,成功地借用了这一历史典故,但又避开了原型的故事情节,淡化了原来复杂的故事结构,而较为集中地刻画了昭君内在的精神气质和情感世界。编导以她应邻国和亲之举,冒着大漠风沙驱车西行为切入点,依据舞蹈艺术创作的特点,巧妙合理地选取了昭君出塞途中征服自然界恶劣气候的精彩瞬间,通过巧妙地运用古典舞的圆场步,道具斗篷以及古典舞水袖的技术技巧,延伸了舞者的内心情感,深刻细腻地刻画了主人公复杂的心境、丰富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王昭君为求兴国安邦而忍辱负重的献身精神,展现了她深明大义的思想情操。应该说舞蹈《昭君出塞》无论在选材、舞蹈语言、表现手法、编舞技法、审美取向上等,都实践着“中国古典舞”初期建设时所倡导的“古风古韵”,我们不妨称之为“传统的古典舞创作模式”。
    舞蹈《向天堂的蝴蝶》(编导:黄蕾)和《黄河母亲》(编导:黄蕾)这两个作品,分别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期。回顾20世纪90年代中国古典舞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看出,新时期的中国古典舞是从“文革”浩劫里复苏、是在“寻找古风”的运动中开始的。由于表现内容多,用中国古典舞的动作素材去表现更为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越来越成为时代的强烈要求,因而就要求出现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对“武气”和“青衣风范”的重新认同,与新作品中的新时代特色虽有冲突的一面,但更有重合的一面。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历史螺旋型上升的时代,中国古典舞的“新古典主义”思潮逐步潜行起来了。而思潮的潜行,恰恰起源于对舞蹈动作自身规律的探索。如前所述,中国古典舞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戏曲表演艺术,带有“歌舞演故事”的印记,其语言性质原本是用动作表露词义的综合性演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古典舞语言的抒情性和写意性质有了较大的发展并得到推崇,原本综合性演出的动作语汇被一股强大的解构思潮所冲击。古典舞语言中的各种力量“因子”和动态“元素”被解构出来,重新加以组织,舞蹈节奏、韵律、动作连接等都大胆地改造,舞蹈的人物形象更注重对舞蹈自身审美价值的追求。几十年来,人们一谈到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特征,往往直接联系到圆、曲、拧、倾、欲左先右、欲前先后、逢冲必靠、逢开必合、曲回而行、婉转而进、轻重缓急、刚柔相济等等。这些口诀描绘出了这些年来中国古典舞的造型、动律、运动轨迹、节奏力度等。但当今的舞者们对“古典”的理解,已不仅仅是一种故事情节、一种语言模式或一种程式化的编创技法,而是一种蕴含着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新古典美学”,一种新的“古典舞”建构方式,人们更多地注重开拓一种中华民族人体文化表现模式。
    从笔者个人所表演的舞蹈作品历程来看,我以为我们所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创作思想,一方面是对传统古典主义风格创作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是对古典主义表现形式的革新。这个观点也是针对近些年来舞蹈创作过分注重教化和审美认同的功能性提出的。当下不少舞蹈作品的创作,忽视了艺术形态上的创新,出现作品有内容而无形式,有深刻的主题又缺乏审美趣味的现象。大家知道,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们的审美价值理念、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也在随之改变。观众们对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对艺术作品中所追问的“人”、“人的内心”、“人的情感”、“人的性格”、“人的思维”的回答,都有着这一时代的答案。因而,中国古典舞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带着这种创新的思维,我们再来理解《向天堂的蝴蝶》和《黄河母亲》两个舞蹈作品,就能看出中国古典舞创作的一种新的建构模式。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