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赛:方向决定生命力
时间:2024/11/28 10:11: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晓光 点击:次
第十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已经落下帷幕。在总决赛现场直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不少人就像收看热播的电视连续剧一样,每晚必看,边看边议。他们品评歌曲新作的优劣,议论歌手水平的高低,评判评委打分的对错,探讨赛制改革的成败。或扬或抑,或褒或贬,众说纷纭,各有见地。一时间,青歌赛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关注热点。 历时30年、举办15届的青歌赛,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锻炼、选拔了一批又一批的声乐人才,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成为家喻户晓、深受观众喜爱的歌唱家。30年后的今天,青歌赛为什么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认为:它的生命力来自于它始终坚持的方向——这个方向不是一味地追求市场,而是坚定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虽然是专业性极强的比赛,但青歌赛面对的绝不仅仅是选手、评委和音乐界的专业观众。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它更要面向广大观众,从增强艺术性、欣赏性、知识性、趣味性等方面入手,努力提高赛事的可视性。它既要恪守庄重、严肃、认真、权威的比赛品位,又要放松面孔、绽开笑容,让人觉得亲切亲近、可望可即、赏心悦目,让人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让人不知不觉参与其中。提高可视性,又不陷入泛娱乐化的泥沼,是需要理性做指导的。它的判断前提在于是为人民大众服务,还是为人民币服务,后者往往为了经济效益放弃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正是因为30年来对人民性的追求和坚守,青歌赛才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成为百姓音乐生活的一项重要活动。 30年来,青歌赛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坚持改革创新,保持与时俱进的状态。本届青歌赛组委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从赛制着手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比如:完善强化公平公正的评选机制;采用评委轮换制,防止不正之风对青歌赛的侵蚀;按照国际声乐比赛的通行做法,设定规定曲目;演唱采用现场乐队伴奏;改进音乐与文化素质的考核;视唱练耳环节新增加节奏考核,并采纳最新科技成果,等等。改革创新为这个老牌赛事,注入了集体智慧,注入了高科技力量,注入了旺盛的青春活力。 当然,针对本届比赛中的缺憾,也有不少的批评建议。比如已经引起组委会重视的金牌评委评分环节,分值占多大比例,才不至于使一个评委的判断给集体评判的结果造成颠覆。再比如,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五强出现了“五朵金花”和“五条汉子”的戏剧性情景,背后有哪些结构性原因?这些批评颇有道理,意见充满善意,它说明人们期望青歌赛办得更科学,更有特点,更能发现人才,反过来才更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还有人对多次参加青歌赛的年轻人表示不解,戏称他们是“钉子户”。然而,青歌赛对于怀有歌唱梦想的年轻人来说,既是一个展示歌唱技术与艺术的大舞台,也是脱颖而出、从平凡走向辉煌的机遇,当然,更是比赛,是人人可以参与、平等竞争的赛事。所以无论是主办方、评委,还是参赛选手,都很重视它、珍惜它。歌唱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学习、训练和积累经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以往青歌赛的实践来看,第一次参赛便准备得十分充分、拔得头筹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大多数的选手都是几经参赛锻炼,不断提高技艺,积累经验,成绩逐届提升,最后才摘取桂冠的。举办青歌赛的初衷是优中选优地为国家、为社会选拔歌唱人才。能成为歌唱艺术金字塔尖上的明珠,是每位参赛者梦寐以求的企盼。有谁忍心剥夺这些年轻人实现梦想的权利? 青歌赛的权威性是公认的。它的威望来自30年来电视人、文艺界专家、参赛歌手和电视观众共同的劳动、智慧和心血。犹如几代人共同耕耘浇灌的大花园,青歌赛如今已是百花齐放。它最初的创办者、参与者大部分已经退休,有的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但青歌赛依然生机勃勃地走到今天,而且还要走向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