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史视域中的艺术史与图像(4)
时间:2024/11/28 10:11:31 来源:《新美术》 作者:丁澜翔 点击:次
注释: ①参见[德]考泽莱克撰,《社会史与概念史》,转引自伊安·汉普歇尔·蒙克编著,周保巍译,《比较视野中的观念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页。 ②[美]阿瑟·洛夫乔伊撰、曹意强译,观念史研究方法,载《新美术》,2003年第4期,第56-61页。 ③洛夫乔伊在1932至1933年所作的詹姆斯哲学与心理学系列讲座[The William James Lectures on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中首次陈述了自己的观念史方法论。讲稿于1936年发表,题为《伟大的存在之链》[The Great Chain of Being],在这篇文章中,洛夫乔伊明确提出了观念单元[unit-ideas]:可以说,它(观念史)的初始程序跟分析化学有些类似,尽管这个类比有其危险性。例如,在处理哲学学说的历史时,它切入那些明确的个体体系,并为它自身的目的而将它们分解成它们的构成要素,即分解成我们所说的单元观念[unit-ideas]。 ④Richard Rorty,Philosophy and Mirror of Natur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9,p 263. ⑤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语义学[Semantics]是研究语言、语言符号和符号顺序的含义,也即是词语在上下文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是探讨词语深层内涵的研究方法。布雷尔[Michel Breal]在他的《语义学论集》(1897)中创造了这个词,作为表示关予意义的哲学研究的一个名词,任何分析我们被语言弄混淆和误导的方式的尝试都可以被说成是“语义学”。 ⑥英文译为Conceptual History。 ⑦M.Richter,The History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p.34. ⑧Cf.Koselleck,"Einleitung",in Geschichtli che Grundbegriffe,xx,xxif. ⑨Timo Pankakoski,"Conflict,Context,Concreteness:Kosalleck and Schmitl on Concepts",in Political Theory,December 2010 Vol.38 No.6,pp.749-779. ⑩Ibid.,p.767 (11)周保巍撰,《概念史研究对象的辨析》,见《概念史笔谈》,载《史学理论》,2012年第1期,第7-11页。 (12)Reinhart Koselleck,"Richtlinien fur das Lexikon politisch-sozialer Begriffe der Neuzeit," in Archiv fur Begriffsgeschichte 11(1967),p.91. (13)Reinhart Koselleck,"A Response to Comments on the Geschichtliche Grundbegriffe",in The Meaning of Historical Terms and Concepts:New Studies on Begriffsgeschichte,ed.Hartmut Lehmann and Melvin Richter,German Historical Institute,1996,p.69. (14)金观涛、刘青峰认为中国当代政治观念的形成几乎都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叶以后的洋务运动时期,特点是用中国原有的政治文化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的意义进行选择性吸收;第二阶段是从甲午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大量现代新观念进入中国;第三阶段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参见金观涛、刘青峰著,《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2008年,第8页。 (15)《历史基本概念》一书的资料主要来源为:(1)理论家的论著,(2)政治、社会和法律资料,(3)词典、百科全书、专业手册、职业手册以及类属词典。 (16)范景中、曹意强为《美术史与观念史》一书作的序言,见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17)参见洛夫乔伊《观念史研究》中所列出的观念史研究范畴的第八条:除了文学以外的各种艺术史,以及这些艺术的趣味变化史。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Vol.78,No.2,1938.03 (18)[德]卡西尔著、李小兵译,《符号、神话、文化》,东方出版社,1988年,第2-3页。 (19)Reinhart Koselleck.Futures past.on the semantics of historical time.Translated by Keith Trib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4,p.75. (20)参见金观涛、刘青峰撰,《历史的真实性:论数据库新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载《清史研究》,2008年2月第1期。 (21)梁启超撰,《历史统计学》,见夷夏编,《梁启超演讲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22)柯律格著、刘宇振等译,《雅债:文徵明的社会性艺术》,石头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23)同注(22),第216页。 (24)周向东撰,《图像数据库检索中的关键技术研究》,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论文,2003年。 (25)ICONCLASS系统全名ICONogrphic CLASsification System,由荷兰艺术史学者凡德·瓦尔(Henri van de Waal)所倡议,20世纪90年代由凡登贝尔教授所领导的团队在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建立起的一套图像搜索系统。使用者可以通过图像关键字、意含或综合语词,搜索出ICONCLASS编目以及其相关文案,并连结上艺术品重要档案以及电子图库。参见http://www.iconclass.nl/home。 (26)关于ICONCLASS的索引系统参见陈怀恩著,《图像学视觉艺术的意义与解释》,河北美术出版社,2011年,第260-261页。 (27)1932年潘诺夫斯基发表了〈论图像艺术作品的描述与内容意义问题〉一文中推出了三个层次的艺术解释方法总纲,他将图像解释的客观标准的本质意义归结为一般精神史[Allgemeine Geschichtliche]。 (责任编辑:admin) |